“真正的教育科技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AI智能學伴,需要深度融合意圖理解、任務規劃、工具調用、動態進化這四大核心技術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把抽象知識真正學懂、學透……”
“教育的變革,不僅僅是工具、應用、場景的改變,而是底層教育范式的改變。”
“學校的發展戰略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生存空間。”
近日,一場關于教育+AI的腦力風暴,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新生態,AI走進課堂的實踐與探索”研討會上激蕩開來。該研討會由洋蔥學園、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聯合主辦,在北京東方紅學校舉辦。
“真正的教育科技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
眼下,人工智能正成為推動教育體系重構、教學范式轉型以及人才培養方式變革的重要引擎,“人機協同”也已成為教育模式的新常態。2025年3月,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用AI賦能教學,將 AI 技術融合到各學科教育教學中,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和應用能力;利用AI學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體,探索“未來課堂”新場景,構建新型“師-生-機”關系……
然而目前,大部分 AI 教育應用還停留在“語言工具”階段,并不具備培養孩子自驅力、創新思維、提問能力等核心素養的能力,也難以高效服務于課堂教學。
“真正的教育科技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洋蔥學園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楊臨風表示。他認為,用AI賦能教學的關鍵在于“深度應用”,只有“深層應用”才能回到教育本質,帶領學生走得更遠,幫教師減負,同時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真正的AI智能學伴,需要深度融合意圖理解、任務規劃、工具調用、動態進化這四大核心技術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把抽象知識真正學懂、學透,助力學生進行真正有用的學習規劃,同時讓老師教的更透徹。” 楊臨風表示。
洋蔥學園AI智能學伴,是洋蔥學園集團自主研發的 AI 智能體,運用大語言模型、大數據和人機交互等前沿技術,融合游戲化教學設計元素,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層次、全流程的學習與情感需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輕松、專注的自主學習。
當前,洋蔥學園已經累計服務1.1 億學生用戶、376萬教師用戶,深度覆蓋中國2844個區縣的23萬所學校,是國內應用最普及的 AI 智能學伴之一。
究其根本,在于洋蔥學園解決了“動機激發”、“內容精心”、“方式平等”、“AI自適應學習”、“情感陪伴”等一系列與自主學習緊密相關的核心問題,完成了教育科技從學習工具到學習伙伴的轉型。
“教育的變革,不僅僅是工具、應用、場景的改變,而是底層教育范式的改變。”洋蔥學園高中課程總監宋晶表示,回到學習本質,從學生視角出發進行課程設計,是洋蔥學園過去十多年一直堅持的事。
當學生習慣自主學習,課堂時間也將從“填鴨式灌輸”轉向更有價值的思維碰撞,教師得以從重復講解中解放。對此,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技術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劉雍潛表示,教師應順應趨勢,發展“人機協作”的思維方式,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組織者、動力激發者、個性化教學服務者、學習陪伴者等,形成“AI+教師”的協同教學新形態,與學生共同成長。
事實上,在一些傳統課堂中,“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與動態變化的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長期存在。教師疲于應對個性化輔導,學生陷入被動接受知識的困境,而學情評估往往滯后且缺乏針對性。
如何打破“教”與“學”的錯配問題?洋蔥學園也給出了解決方案:AI課堂,以學定教。
AI課堂:以學定教,重構教學底層邏輯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倒逼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學校的發展戰略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生存空間。” 洋蔥學園執行總裁黎海鵬表示。
當AI走進學校課堂,與老師協同,40分鐘的教學工作中老師僅需8分鐘的輸出,其他時間均依靠學生來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學練準確率達到90%……黎海鵬介紹,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廈門海滄區11所學校,海亮70余所初高中,北京漢德三維教育集團12所學校,北京東方紅學校等地真實地發生著。
洋蔥 AI 課堂以“以學定教”作為核心理念,通過“精準備課”、“學生自學”、“高效課堂”、“AI答疑”四步教學法,打造完整的教學閉環,實現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轉變。
在東方紅學校,通過洋蔥AI課堂,每周產生2458次課堂師生互動數據,反哺教學設計,教師月均能夠產出16個動畫微課與26個動態課件用于教育教學,在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后,還能對學生進行高階思維引導與幸福教育。
在株洲市蘆淞區賀家土中學,通過洋蔥學園AI課堂系統,學校構建了‘師-生-機’三元交互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減輕了教師負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性也在同步提升。
那么,洋蔥 AI 課堂究竟是如何服務于老師教學的每一節課?
在課前,教師在8000余部數字化課程資源中選定課程,AI自動生成分層任務,并分享給學生;在課中,學生通過AI任務開展自主探究,教師實時監測學情,并精準干預;AI動態分析課堂數據,精準定位高頻錯點,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補充講解后,在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突破重難點;對于個性化的問題,引導學生與AI互動,實現疑難點當堂化解。
“我們希望AI能夠幫助老師解決100%的課堂問題,成為每個老師的 AI 助教,也成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老師。” 洋蔥學園產品負責人樊志勇表示,這并非要替代教師,而是讓每個老師都能成為“超級教師”,讓所有中國孩子都能獲得同等的優質教育。
課堂本質:理解學習,內化知識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教育者正面臨一個深刻的悖論:當知識獲取變得空前便捷,為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創新能力卻在下降?這種認知困境,促使著教育科技企業不斷去重新審視“課堂的本質”……
洋蔥學園教育研究院院長金政國指出,為了讓學生習慣“理解性學習”,全面內化知識,理解每個學科知識背后的底層邏輯,洋蔥學園以“布魯姆提問法”為引,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讓 “學思課堂”得以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實現。
研討會當天的公開觀摩課上,北京東方紅學校高中二部數學老師代琳現場教學示范,實踐了一節40分鐘的“學思課堂”全流程。
在講解“正弦定理”這一概念中,代老師先是通過互動問答、互動討論,來了解學生“解三角形”這一初中知識的掌握情況,再組織學生使用洋蔥平板進行AI自主學練,鞏固核心知識;根據實時的大數據平臺,她清晰地了解到每個同學的答題情況,通過精題講解,來攻克共性錯題。面對錯誤率較低的問題,老師并未全部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與AI互動,讓AI來答疑,當堂解決學習問題。
了解、應用與駕馭 AI 的過程,實則是數字素養與專業技能提升交融的進程,這非但不會耗費教師精力,反而為教師隊伍建設開辟了新領域,有力推動學習課堂效率實現“質”的飛越。
“運用 AI 和教育教學結合,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已經成為我們學校近階段的核心任務之一。”北京東方紅學校總校長付彥軍認為,這種教學相長的生態,可以讓教師更專注于教學設計和個性化輔導,讓每一節課更具趣味性和探索性。
AI自然嵌入教學流程的始末,這也再次驗證了楊臨風對于教育科技的核心洞察:AI賦能教學的關鍵在于“深度應用”。這種深度,并非停留在作業自動批改或題庫推送的淺層交互,而是通過對教學全鏈路的系統性重構,實現人機協同的認知升級。
在AI新時代的浪潮下,學校教育變革已勢在必行,教育的未來,在“人機共生”處生長。洋蔥學園表示,將以AI為支點探索“教”與“學”的賦能路徑與價值邊界,為更多學生、教師構建認知躍遷的引力場,推動教育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