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今譯:揭開上古養生智慧的面紗
《黃帝內經》中這句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用現代漢語來解讀,便是:在上古時期,那些深諳養生之道的人,能夠遵循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合理運用修身養性的方法。
他們飲食有節制,不會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
作息有規律,按時起床休息,不熬夜也不過度貪睡;
勞作適度,不會讓身體和精神過度勞累。正因如此,他們的身體和精神能夠和諧統一,盡享自然賦予的壽命,活到一百歲左右才離世。
二、古今詮釋:穿越時空的養生共鳴
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醫學大家都對這段話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彩的詮釋。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與 "法于陰陽" 的理念不謀而合。
老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就像上古之人順應陰陽變化一樣,只有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獲得身心的健康。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強調:"飲食之宜,當候胃中虛盈,不得過度,以調其氣。" 這正是對 "食飲有節" 的具體闡釋。他還指出:"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 進一步說明了起居有常的重要性。
宋代詩人陸游一生注重養生,他在詩中寫道:"整書拂幾當閑媳,時與兒孫竹馬騎。" 展現了他在勞作之余懂得放松,勞逸結合,正契合了 "不妄作勞" 的理念。
古人還有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的佳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成為流傳千古的養生名言。
三、當下踐行:上古智慧在現代生活的綻放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這句話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從身邊的具體事例中感受它的魅力。
(一)飲食有節:守護身體的能量源泉
現代人常常面臨飲食不規律的問題,比如為了工作早餐隨便對付,午餐吃外賣,晚餐暴飲暴食,還喜歡吃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這導致肥胖、糖尿病、腸胃疾病等問題頻發。
而遵循 "食飲有節" 的人,會注重飲食的定時定量,選擇天然、健康的食材。比如我的鄰居張阿姨,她每天按時吃飯,每餐七八分飽,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多年來,她的身體一直很健康,很少生病,精力也很充沛。
(二)起居有常:給身體設定精準的生物鐘
熬夜已經成為很多現代人的通病,晚上沉迷于手機、電腦,早上起不來,導致作息紊亂,身體免疫力下降。
而懂得 "起居有常" 的人,會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比如程序員小李,曾經因為工作經常熬夜,身體變得很差,經常感冒,皮膚也不好。
后來他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開始調整作息,每天晚上 11 點前睡覺,早上 7 點起床,堅持一段時間后,他發現自己的精神狀態好了很多,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身體也越來越輕松歡愉。
(三)不妄作勞:在忙碌中找到平衡的藝術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過度勞累,不僅身體疲憊,精神也處于高壓狀態,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不妄作勞" 告訴我們要懂得勞逸結合。比如教師王老師,每天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管理工作,但她懂得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經常利用課間時間散步、做簡單的運動,周末和家人一起出去游玩。
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她在工作中保持著熱情和活力,也讓她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調節。
(四)法于陰陽: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我們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春天萬物復蘇,我們可以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生機;
夏天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暑降溫,保持心情舒暢;
秋天氣候干燥,要多喝水,多吃潤肺的食物;
冬天天氣寒冷,要注意保暖,保證充足的睡眠。
比如在冬天,很多人喜歡待在溫暖的室內,很少外出活動,但其實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就像上古之人順應陰陽變化一樣,我們也要根據季節的特點來養護身體。
《黃帝內經》中的這段話,就像一把開啟健康之門的鑰匙,從古至今,指引著人們追求身心的健康和長壽。
在當今社會,我們雖然面臨著各種誘惑和挑戰,但只要我們能領悟并踐行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的智慧,就能守護好身體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保持身體生態系統的完好,享受無病無痛、幸福長壽的生活。
聲明:以上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