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作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重要途徑,正日益受到廣泛關注。文旅融合不僅能夠激活鄉村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還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以下將詳細闡述鄉村振興中文旅融合的多種新模式。
一、市場驅動的文創產業升級模式
此模式主要通過市場化運作來激活鄉村文化資源,構建“非遺 + 文創 + 旅游”的產業鏈。以北京門頭溝區琉璃渠村為例,該村將老舊窯廠成功轉型為非遺文創產業園,開發了包括衍生品、研學體驗、特色民宿等在內的多種項目,每年吸引游客超過 24 萬人次。在運營機制方面,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運營,并建立了“村集體 + 企業 + 手藝人”的利益共享機制,如江西余江的“非遺工坊 + 研學游”模式,這種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實現互利共贏。
二、數字技術賦能的文旅創新模式
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有效提升文旅服務的效率和游客的體驗,構建智慧化的場景。在實踐中,浙江寧波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了農產品的溯源,提升了農產品的品牌溢價;重慶梁平搭建了數字孿生平臺,集成了農田管理、游客流量監測等多種功能。從新業態來看,根據抖音鄉村文旅數據報告,2024 年抖音新增鄉村內容達到 10.9 億個,村咖、露營等場景通過短視頻的傳播吸引了大量年輕客群。
三、社區參與的內生發展路徑
該模式以村民為主體,推動文化保育與產業共治。例如,北京密云古北口鎮動員村民參與古建修繕與旅游開發,形成了“村民 + 合作社”的運營模式;石城坳背村通過網紅孵化中心進行直播助農,使得年銷售額增長了 30%。在管理機制上,建立了“村民理事會 + 專業機構”的協同管理模式,如重慶銅罐驛鎮培育了 300 余名新農人,提高了鄉村產業的運營管理水平。
四、藝術鄉建與文化活化模式
通過藝術介入來重構鄉村空間與文化認同。浙江寧海葛家村在藝術家的指導下打造了鄉村藝術空間,推出了“藝術 + 文旅”產品,每年接待游客超過 10 萬人次。重慶九龍坡依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了“一心四部”聯合社研學路線,年接待游客達 24 萬人次,為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生態康養與綠色消費場景
將生態資源與健康需求相融合,打造可持續的旅游模式。海南儋州和慶鎮通過生態修復開發了森林康養基地;桂林靈川縣整合甘棠江田園綜合體與古村文化,形成了“農耕 + 康養”的產業鏈。惠州試點“整治 + 碳匯交易”,開發了碳中和研學、生態研學等綠色產品,順應了綠色消費的趨勢。
六、民宿集群與產業集群模式
以民宿為核心帶動多業態的協同發展。莫干山通過政策扶持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宿集群,并配套了戶外運動、文化創意產業等,每年接待游客超過 50 萬人次。廣東南海區盤活村級工業園建設文旅產業園,實現了“智能制造 + 民宿”的融合,拓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空間。
七、新媒體營銷與網紅經濟模式
借助短視頻與直播等新媒體手段拓展鄉村文旅市場。石城坳背村成立鄉村網紅孵化中心,通過直播推廣臍橙、油茶等農產品,帶動電商銷售額增長了 60%。京西妙峰山“彎道咖啡”結合騎行文化,打造了年輕人解壓的新場景,在抖音上的話題播放量超過 2000 萬,提升了鄉村文旅的知名度。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中的文旅融合呈現出多種創新模式,這些模式在激活鄉村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傳承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文旅的發展,需要強化數字技術的應用,如利用 AI 算法優化旅游線路;完善社區參與機制,培育本土運營人才;加快生態價值的轉化,開發碳匯交易場景等。同時,還應積極探索“整治 + 金融”“藝術 + IP”等復合模式,推動鄉村文旅從單一消費向全產業鏈升級。后續的研究可以聚焦于這些新模式的實踐效果評估、不同模式的適應性分析以及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鄉村文旅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