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上罵胡適的人越來越多,這事兒乍一聽挺熱鬧,細琢磨卻藏著點深意。胡適是誰?咱都知道他是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頭面人物,提倡白話文、搞文學改良,一輩子喊著“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可在今天的互聯網上,他的名字常跟“公知”“投降主義”這些詞綁一塊兒,隔三差五就有人拎出來批一頓。
有人罵他早年主張“全盤西化”,有人揪著他在抗戰時期的言論不放,還有人覺得他的學術觀點早就過時了,反正各式各樣的批評聲音此起彼伏。
但奇怪的是,罵聲越多反倒越讓人想起一個老問題:為啥胡適都去世六十多年了,大家還對他這么“念念不忘”?其實這背后反映的,不是簡單的個人評價問題,而是現代社會對啟蒙思想的復雜心態。
胡適代表的那套理念,核心是強調理性、自由、個體價值和對權威的質疑,這些東西在今天聽著稀松平常,可在他所處的時代卻是石破天驚的。
現在有人罵他,說白了是因為他的思想里有跟當下某些情緒不對付的地方——比如他主張溫和改良而非激進變革,強調個人權利而非集體至上,這些在網絡民粹情緒高漲的環境下,很容易被貼上“不合時宜”的標簽。
不過換個角度看,這種持續的爭議恰恰說明社會需要一場“現代啟蒙”的再思考。當罵聲集中在胡適的某些具體觀點時,其實暴露的是部分人對“啟蒙”本身的誤解。啟蒙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隊,不是用一套價值觀打倒另一套,而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胡適當年辦《新青年》,跟李大釗、魯迅等人吵得不可開交,卻從沒否認過思想碰撞的價值,因為他明白: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不同聲音的共存,需要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現在有些人罵胡適,往往是因為看問題太簡單,非得分個“愛國”還是“賣國”,卻忘了思想的價值不能用這種二極管思維來衡量。
再說了,為啥現在罵胡適的大多是年輕人?因為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大家接觸到的歷史敘事越來越多元,不再滿足于課本里的“標準答案”。
但多元敘事也帶來新問題:很多人沒耐心去讀胡適的原著,沒興趣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僅憑碎片化的信息就給人扣帽子。這就好比看見胡適說過“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罵他“妥協退讓”,卻不去想這句話是在什么語境下說的,背后有怎樣的思想脈絡。
這種“快餐式批判”其實挺危險,因為它讓我們離真正的啟蒙越來越遠——啟蒙不是罵幾句人、喊幾個口號,而是學會理性地分析問題,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不被情緒牽著走。
從更宏觀的層面看,胡適爭議的持續存在,恰恰證明了現代啟蒙任務的未完成。我們的社會雖然在科技上飛速進步,但在思想層面,“反智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土壤依然存在。
當有人用最粗暴的語言罵胡適時,他們可能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用胡適反對的方式對待胡適——用壓制不同聲音的方式,去捍衛某種自認為正確的立場。這其實是一種諷刺:啟蒙的敵人,往往披著“正義”的外衣,用最不啟蒙的手段,去攻擊啟蒙的倡導者。
所以,面對越來越多的罵聲,或許我們該少點口水戰,多點理性思考。與其糾結胡適當年某句話說得對不對,不如想想他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
罵聲可以有,但得罵得有水平——帶著理解的批判,才是真正的進步。畢竟,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容得下不同的聲音,更應該懂得:啟蒙不是某個時代的任務,而是人類永遠需要走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