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泠的《貴美靜安》、王劼音的《光影之城》……4月29日,“筆墨構城——上海美術學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對外展出。
此次展覽是上海美術學院師生長期以來開展“城市山水”創作探索的一次階段性匯報。該展獲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于2024年底曾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展出。
此番赴京,35位師生共70余件城市山水作品涵蓋了當代建設成就、城市景觀、紅色遺跡、一江一河、工業遺存、名人故居等題材,三成為新作。展覽以都市建筑景觀為主要題材,尤關注以筆墨繪寫上海城市景觀,引起藝術評論界一股關注熱度。
展覽現場
“城市是中國畫進入當代必須面對的命題”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在開幕儀式上表示:“城市,是中國畫進入當代必須面對的命題,不僅指題材,更有語言、形式和觀念等,這是一個可持續深挖掘的課題。”
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看來,“筆墨構城”這一主題,不僅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次深刻探索,更是對當代城市文化的一次創新性表達。當筆墨與城市相遇,便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張力,這里有沖突,更有機遇。
在展覽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以水墨描繪不斷生長的城市;陳家泠的一幅五聯屏彩墨《貴美靜安》一片色彩斑斕;王孟奇的《物換星移》趨于立體主義;王劼音的《光影之城》以抽象的語言,表達著光影之中的城市樓宇。
上美國畫系的師生通過不同的探索,營造出屬于自己的城市風景。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毛冬華的《觀海系列》描繪現代建筑玻璃幕墻反襯下的城市場景;倪巍用中鋒焦墨勾勒著大都市的造型;田佳佳以俯視視角畫下上海的蘇州河流經外灘源,匯入黃浦江……這些表現上海城市,尤其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都市新景觀的作品成為展覽一大亮點。
展覽的另一個重要亮點,是著力表現在江南文化背景下的上海紅色文化遺跡,如中共一大會址,毛澤東舊居、周公館、漁陽里、四行倉庫等。這些作品,均以創新的筆墨語言表達歷史的厚重與城市的肌理。
特地從天津趕來參加開幕活動的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王牧羽表示,他看到了層層繁華之下,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他說:“當一個城市以某種形式活躍在、復現在甚至是停留在藝術家的作品當中,我覺得在凝固的同時,它可能真的活了過來。這些作品中,看到上海藝術家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從內到外的熱愛。”
展覽現場
“城市山水”重在筆墨和山水
“如果傳統山水畫是營造自然景觀,那么城市山水描繪的是人造景觀。我把它理解為高樓大廈是山,川流不息的街道,流經城市的河流是水,人類居住于自己營造的城市花園之中。”馮遠說,“如何體現現代意境,以及現代人文的關懷和現代城市山水的精神,這成為當代中國畫家必須努力思考的議題。”
對于“山水”與“風景”之辨,“筆墨構城”項目組負責人,上海美術學院國畫系教師倪巍認為,筆墨構城、城市山水,重心在筆墨和山水。“需要重新回到繪畫本體,回到中國畫,甚至山水這個具體畫科的內在講究上。我們需要從用筆墨表現城市,轉換為通過城市表現筆墨本身。”
在展覽中,上海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丁小真用多層平染,淡墨平染的方法,找到了一種韻味和意境;周雋以勾線拼染表現了鮮活的老建筑,白瓔以城市風景與人物交疊的形式,重新構建水墨表現形式和語言;李戈曄虛實結合,營造出城市的豐富性……在眾多城市山水作品中,水墨演繹著各式城市景觀。
展覽現場
“城市山水”的美學價值到底是什么?
此次展覽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辦,展覽開幕當日舉辦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主持,專家學者們圍繞“城市山水”概念的界定與辨析、城市圖像與山水精神等重要議題展開了討論。
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勇力認為,上海美術學院有一批70后教師,如毛冬華、丁蓓莉、倪巍、白瓔以及上海中國畫院的鮑鶯、洪健,這批畫家在各自領域里尋找著自己的語言狀態,畫出了一批上海都市題材作品,而且在全國美展上展出、獲獎,這個現象在其他城市還沒有出現過。“我們后來據此形成了上海美術學院自己的教學方向和特色。這一代人的敏感性非常強,他們的思維已經打開,又不失傳統特色,他們要打造上海新海派的一個特色,這就是'筆墨構城'。”
“城市山水”的美學價值到底是什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認為,這些作品其實已經開始在中國畫的畫史上創造出一種新的美學范例,我們可以稱之為“城市美學”。相比原來自然形態的山水園林,城市山水從題材到表現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這是一個特別的展覽,而且是進行時的探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說,上海是一座欣欣向榮、飛速發展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要思考這種飛速發展的現象背后的文化學和人類學意義,這會是一個巨大、可為的創作空間。上海美術學院師生的創作在中國畫歷史譜系中留下了一份獨特而有分量的個案。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毛時安認為,古典山水畫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現代的城市山水則體現了現代人與現代城市的關系,在城市中生活的當代中國畫家,都承擔著一個歷史使命,就是要用新的心態與世界對話。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副院長李傳真建議“城市山水”題材不必局限于建筑,還可以體現上海人的文化特質,同時建議在人機共生時代要善于利用新的媒介。
本次研討會圍繞“城市山水”的概念界定、歷史傳承、精神內涵、創作方法、形式語言、發展趨勢等方方面面,展開理論探討和梳理,引發思想的碰撞與交流,為創作實踐的深入提供認知上的助力,推進“城市山水”的良性發展。
原標題:《筆墨何以“構城”?上海美院城市山水作品展進京展出引熱議》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