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屠呦呦獎揭曉,全球共兩位科學家獲獎
2024年4月30日,屠呦呦獎公布了獲獎者名單,表彰了在天然產物化學和藥物化學領域的杰出貢獻。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Richard DiMarchi教授和德國薩爾大學的Rolf Müller教授獲得了該獎項。然而,沒有涉及負面事件的報道內容。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制出腦機接口柔性微電極植入機器人CyberSense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宣布,腦圖譜與類腦智能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柔性微電極植入機器人CyberSense已通過深圳市“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預驗收。該技術旨在協助科學家將極細、極軟的柔性微電極植入實驗動物的大腦皮層,為腦機接口和腦科學研究提供支持。這一進展標志著相關領域的重要突破,將為今后的研究和應用奠定基礎。
GPT-4o醫學知識覆蓋率僅55%?大模型醫療能力"體檢報告"來了
MedKGEval團隊的研究揭示,當前的大語言模型(LLM),如GPT-4o,在醫學知識覆蓋方面存在顯著局限性。通過多層級評估框架MedKGEval,發現GPT-4o在實體、關系和三元組層面的知識覆蓋率分別為65.66%、55.60%和62.31%。雖然某些模型在常用臨床實體上表現較好,但在特定醫學知識領域表現欠佳。這種不平衡的知識儲備表明LLM在臨床部署前需進行更系統的優化,特別是在罕見病癥的覆蓋和復雜醫學概念之間關聯的理解上。
上海科學家發現腦膜淋巴系統新機制,為老年癡呆和帕金森癥提供新干預手段
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腦膜淋巴系統發育的大腦調控機制。這一機制突破了傳統理論框架,揭示了大腦如何通過膠質細胞動態調節腦膜淋巴內皮的發育。研究表明,通過控制Vegfc蛋白的分布,確保淋巴網絡在腦膜中的定位,該研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癡呆和帕金森癥的潛在干預手段提供了新途徑。
EMBO Rep | 弓形蟲ProRS的雙模式tRNA識別機制
2025年4月28日,王健家教授團隊在EMBO Reports發表研究,揭示弓形蟲ProRS獨特的雙模式tRNA識別機制。盡管該酶屬于真核型,但能通過不同機制氨酰化細胞質和頂質體內的tRNAPro。然而,這種酶對不同類型tRNAPro的敏感性差異可能影響常山酮對其的抑制效應。理解這種識別差異和相應結構變化是開發針對寄生蟲感染的新藥物的重要一步。
Nature:南京農業大學張水軍團隊解碼養殖動物新發病毒結合受體的分子機制
南京農業大學張水軍團隊研究發現,一種類似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的水貂冠狀病毒(MRCoV)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入侵受體,而非傳統的二肽基肽酶4(DPP4)。通過解析MRCoV受體結合域與ACE2的復合物結構,研究揭示了其獨特的結合機制。這一發現不僅為防控養殖動物病毒提供理論基礎,也表明MRCoV具備潛在的跨種傳播風險。研究進一步指出,兩種小分子抑制劑可有效阻斷MRCoV感染,為臨床藥物開發提供支持。
Nat Cell Biol專家點評丨溫文玉團隊揭示氧化還原敏感的MBD2-NuRD凝聚體的促癌機制
復旦大學溫文玉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發表了關于MBD2-NuRD凝聚體在腫瘤中促癌機制的新研究。該研究發現,MBD2通過相分離形成凝聚體,進而阻遏抑癌基因轉錄,促進癌細胞增殖。這一過程表現出氧化還原敏感性,通過藥物改變氧化狀態可干擾MBD2凝聚體形成,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長。此發現為靶向MBD2相關腫瘤治療提供新的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