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縈繞、陶韻悠長。4月27日,“當下之跡——燕守谷書法篆刻展”在 北京 杏壇美術館開幕。
展覽現場
展覽由中國職工書畫院院長王登科主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院研究員崔志強,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學院原院長岳黔山,韓國書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金熙政,北京杏壇美術館館長黃和平分別致辭。燕守谷致答謝詞。
展覽展出燕守谷70幅書法作品與20組陶印篆刻作品。燕守谷作為當代知名書法篆刻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摒棄了對于“過去”的追憶與“未來”的焦慮,將全部心力傾注于當下。他以筆墨觸摸時光結晶、以刀刃劈開混沌,努力將剎那的感悟凝固為永恒的藝術表達。
展廳場景
其書法展現出對當下心境的精準捕捉,筆墨之間枯潤相生,剛柔并濟,既有傳統書法的深厚底蘊,又融入了現代藝術的創新元素,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陶印篆刻別具一格,被戲稱為“守谷削泥”,每一方印章都承載著藝術家的情感與思考,每一道線條都蘊含著對當下的深刻領悟。
展廳場景
展覽現場書法墨跡與陶印篆刻交相輝映。愿這些墨痕與印跡,成為照見你我本心的時空棱鏡,讓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開啟一場關于時間、存在與當下的深度對話。
展廳場景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8日。
展廳場景
· 展覽序言 ·
時間在刀鋒與筆尖坍縮為墨跡,剎那在陶泥與宣紙上凝結成永恒。
“當下之跡”,是一場關于存在的篆刻實驗,亦是一場與時間對峙的書法修行。
此次展出的70幅書法、20組陶瓷印,皆誕生于刀刃劈開混沌的瞬間。當毛筆觸紙、刻刀入泥的須臾,所有關于“過去”的追憶與“未來”的焦慮,皆被鋒刃斬斷,唯留此刻的心跳震顫于線條的枯潤、陶泥的氣脈之間。這些被戲稱為“守谷削泥”的陶瓷印痕,既非金石永固的執念,亦非流沙易逝的喟嘆,它們是窯火中重生的琥珀,封印著泥胎從柔軟到堅硬的覺醒時刻。
展廳中,陶瓷印蛻被刻意放大至墻體尺度,墨跡飛白與釉色開片交織成星云坍縮的軌跡。觀眾穿行于陶泥的呼吸場域,或可觸摸“臨在”的量子態——當指尖掠過某道窯變裂痕時,當你的目光駐留于某道裂帛般的筆觸時,那個被火焰固化的當下將在共振中重構為屬于你的時空坐標。
杏壇美術館的陽春三月,注定是一場雙向奔赴的覺醒儀式。這里沒有需要破解的藝術密碼,只有等待被認領的當下切片。愿這些帶著體溫的墨痕與泥痕,成為照見你我本心的時空棱鏡。
· 作品選登 ·
《 入定》33cm×24cm
《 道心清》66cm×33cm
《無垠》130cm×17cm
《 華嵒題畫詩》130cm×32cm
《抱林樂琴聯》180cm×36cm×2
《 溪居清曠》36cm×25cm×4
《 秋水野航聯》99cm×17cm×2
《 劉禹錫烏衣巷詩》210cm×42cm
《 石濤詩》178cm×48cm
《 覺性》27cm×24cm×5
《三千大世界》4.6cm×4.1cm丨2017年
《盼歸》6.4cm×6.7cm丨2023年
《日有喜》14.6m×14.6cm丨2025年1月
《無可無不可》4.5cm×4.5cm丨2021年
· 簡介 ·
燕守谷
1959年出生,號大明湖客、東圃翁、清溪散人,別署溪村精舍,臨沂平邑人。1993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王鏞書法工作室。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并獲獎。2005年就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2006年移居濟南。2011年起以文化的傳承與文脈的延續為己任,恢復重建元代東山書院于蒙山,旨在創造一個藝術交流空間,從此開始山居。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覺察當下,逍遙自主,潛心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