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真的可稱之為宿敵,兩者因為克什米爾問題,撕得不可開交,到了1971年的時候,印巴之間已經爆發了三次戰爭。
而那一次印巴戰爭的形勢非常復雜,甚至連我國都有可能陷入戰爭的漩渦,為什么印巴戰爭會牽涉到我國?
我國在當時又是什么立場?背后又有何種陰謀呢?
1947年,英國結束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與此同時,在英國人的操縱下,印巴分治成為了印度結束殖民統治后的方案。
為什么會搞出一個印巴分治呢?其實原因在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宗教信仰大不相同。
現在的印度主要信仰的是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則主要信仰的是伊斯蘭教。
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這兩個區域在歷史上就存在巨大的矛盾。
所以,乍一看,英國撤離印度,留下一個印巴分治的方案,無疑是解決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的好方案。
但其實,這個看似合理的方案,英國人可沒有那么好心,因為英國人留下了很多巨坑。
第一個巨坑就是把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生捏成了一個國家,所謂的東巴基斯坦其實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
唯一與巴基斯坦相同的是,孟加拉國也是一個伊斯蘭教主導的國家,除此之外,兩者之間的民族,文化差異都還非常巨大。
更為關鍵是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之間,相隔超2000公里。
這樣遠的距離,不但給巴基斯坦的內部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且也使得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之間根本就無法真正的融合,這也給后來的亂象埋下了深刻的危機。
第二個巨坑就是克什米爾問題,英國人卻避而不談,壓根就沒有明確克什米爾到底歸誰。
因此,在印巴兩國獨立之后,兩國都主張克什米爾的主權,這就導致為了這塊土地,印巴之間多次大打出手。
這就是南亞危機的根源所在。
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爆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
這一次印巴之間的沖突,影響可是相當巨大。
剛剛有說到,在印巴分治之后,巴基斯坦就是一個非常畸形的國家,之所以說巴基斯坦畸形,就是因為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兩塊完全沒挨在一起的領土,根本無法真正的融合。
實際上所謂的東巴基斯坦,其實就是孟加拉,因為與巴基斯坦相隔兩千多公里,民族,語言,文化習慣都相差巨大,所以在印巴分治之后,孟加拉對于巴基斯坦的統治始終非常不滿。
也因為相距太遠,使得孟加拉內部誕生了非常強烈的自治甚至獨立的訴求。
這一點,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可以說愈演愈烈。
孟加拉認為巴基斯坦對自己充滿排斥和歧視,而巴基斯坦則認為孟加拉桀驁不馴,完全離心離德。
所以到了1966年的時候,孟加拉干脆就提出了自治的要求。
這樣的訴求,自然而然遭遇了巴基斯坦的拒絕。
畢竟,自治一旦實現,就意味著巴基斯坦對孟加拉的統治力大幅減弱,隨后很可能就逐漸演變成分裂,這自然是巴基斯坦不能容忍的。
因此,對于孟加拉的自治要求,巴基斯坦可不打算答應。
但是巴基斯坦政府對此不同意,卻并不意味著孟加拉人放棄了自治的想法、
于是此后幾年,孟加拉的追求自治的運動愈演愈烈,到了1970年的時候,孟加拉干脆成立了政黨,開始與巴基斯坦政府通過談判來溝通這件事情。
總之就是釋放一個信號,那就是過不下去了。
在巴基斯坦政府和孟加拉自治運動之間的關系,完全無法調和的時候,巴基斯坦的內亂就變得不可避免。
按理說,這場危機應該是限制在巴基斯坦內部的事情,但是誰能想到,印度卻把巴基斯坦的內亂看成了一場天賜良機。
本身印巴之間就有克什米爾問題,再加上巴基斯坦內亂,使得一部分難民涌入印度,印度自然而然抓著雞毛當令箭,立刻選擇對巴基斯坦發難。
這就是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的背景。
印度之所以敢于主動發難,背后要是沒有大國支持,是萬萬不可能實現的,之所以印度會這樣做,其實背后正是得到了來自蘇聯的推波助瀾。
要知道,蘇聯原本在南亞地區并沒有太多的滲透,畢竟,南亞以前是英國殖民地,雖然英國人最終選擇離開南亞,但英美之間的關系密切,南亞還是天然的與歐美國家更為親近。
但是到了印巴分治之后,蘇聯人就按捺不住的想要往南亞滲透,畢竟在冷戰的背景下,在各個領域壓制美國是蘇聯的一貫做法。
所以,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矛盾不斷的時候,蘇聯就率先選擇了實力更為強大的印度。作為支持的對象。
眼看著巴基斯坦內亂,蘇聯忙不迭的攛掇印度對巴基斯坦發難,有了蘇聯的支持,自然而然,印度更加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眼看著蘇聯人介入了,美國人慌了,如果蘇聯扶持了印度,并且還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那么美國在南亞可就沒有勢力范圍了,所以,美國不得已只得暗中支持巴基斯坦。
起初美國人企圖利用政治博弈逼迫印度放棄對巴基斯坦的施壓,但很快美國人就發現,印度有了蘇聯作為后盾之后、壓根就沒把美國放在眼里。
而那時候,美國就70年代初轉而與我國之間關系升溫。
這一點倒是相當意外,畢竟,中美之間當時連外交關系都還沒建立。
原來美國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當時中蘇之間的關系已經跌入低谷,那么敵人的敵人自然就是朋友、
盡管中美之間意識形態不同,但是如果能夠說服中國出兵,不但能夠牽制蘇聯,更可以避免南亞徹底淪為蘇聯的勢力范圍。
所以中美之間的談判開始加速。
在這個背景下,南亞的問題就變得空前復雜,印巴之間的矛盾,就演化成了中美蘇印巴五國之間的博弈了。
那么我國當時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其實早在1971年印度和蘇聯之間簽署條約之時,我國就注意到,印度和蘇聯的條約中寫了這么一句話:
那就是印度和蘇聯中的任何一方,受到第三方的武裝威脅,那么雙方都應該共同消除威脅。
這句話寫在印度與蘇聯的友好合約中,不就非常明確的表達了一旦中國參與南亞地區的紛爭,就等于直接同蘇聯開戰。
即便印巴之間紛爭趨于白熱化,中國也不可能輕易出兵。
雖然美國人表達的意思是支持我國出兵,但很明顯,這是美國人自己不想卷入戰爭,所以才來拉中國下水。
表面上看南亞問題非常復雜,但其實,中國卻穩如泰山,堅持主張以談判作為解決印巴沖突的原則。
在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我國應該是去站隊,蘇聯和美國總歸是要二選一。
但高層卻以大智慧做出了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抉擇,我們既沒有選擇與蘇聯妥協,也沒有選擇被美國人忽悠。
事實上最終的結果是非常明確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孟加拉國最終獨立,巴基斯坦失敗作為結局。
此后,蘇聯大肆向南亞地區滲透,而當時如果我國貿然派兵參戰,很可能就會演化成中蘇印巴甚至是美國,也要被卷入戰爭的新的世界大戰,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也正是因為我國保持了自己的節奏,才沒被大國博弈牽著鼻子走!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