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科學史上,費孝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從概括“差序格局”“文化自覺”、翻譯和闡釋“community”(社區),到實踐區域研究、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現代中國社會學的無數個細節和瞬間都由他帶來。人們稱他費老。
他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是漢語學術界最早走出書齋、走進田野,并將社會科學作本土化研究的學者之一。抗戰時期,強敵壓境,他和他的學術團隊入住魁閣,多少個夜晚,他們在菜油燈的燈光下攤開書本,背靠吱吱作響的木架讀書,開“席明納”研討。
如果讀者見到青年費孝通會發現,他還是一位愛寫專欄文章的評論家、作家,甚至寫了一本英文小說。
2005年4月24日,費孝通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今年是他逝世20周年。在學術內外,他都是費孝通,“老來依然一書生”,一生“行行重行行”,以理解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為學術責任。
專題《書生費老》封面。
在費先生逝世20周年之際,《新京報·書評周刊》特別策劃了紀念專題《書生費老》,所刊文章包括費孝通的人生和學術、從中國社會學史的角度談費孝通的學術遺產、從文學和社科的角度談費孝通唯一小說《繭》,以及費孝通在魁閣時期主持的“席明納”。
本文為第三篇,內容為書單中的費孝通學術人生。
生于1910年的費孝通先生,其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20世紀。在這個漫長的世紀,作為知識人,他有過榮光,也有過苦難和徘徊,至晚年,費孝通說“老來依然一書生”。
評述費孝通先生的文本很多,若論書,也有一些。我們從人生和學術兩個領域整理關于他的人物書單,其中學術評傳這一塊,還有馬戎等編著的《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李培林編著的《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等。此處僅說專著。
專題《書生費老》已推送文章鏈接:
撰文|羅東
人生評傳:
一個20世紀讀書人的生命歷程
《費孝通傳》
作者:[美]大衛·阿古什
譯者:董天民
版本: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2月
這是關于費孝通先生最早的一本專著類傳記,初版于1981年1月。其原稿(主體部分)是一篇題為“Fei Xiaotong and Sociology in Revolutionary China”的歷史學博士論文,封面印有中文“費孝通傳”四個字。
作者是歷史學家大衛·阿古什(R. David Arkush),曾師從費正清做中國社會研究。不少人將阿古什叫作“美國傳記作家”,此一叫法其實并不妥,他不是傳記作家,《費孝通傳》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傳記。其性質是在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框架下對費孝通做的歷史研究。大概也因為人名翻譯問題,讀者不了解阿古什究竟是何許人也。實際上他本人有一個中文名叫歐達偉,他在完成《費孝通傳》后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成為一個研究中國的歷史學家,國內翻譯出版過他的《華北民間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版)和《鄉村戲曲表演與中國現代民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等書。
歐達偉(也即阿古什)在這本書中是在社會學、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巨變的問題意識之下研究費孝通的。一方面闡釋了費孝通的功能學派理論之奠定、作品中的“鄉土性”、他觀察美國社會(如對個人主義的警惕)對其個人主張的影響等,另一方面也探討了費孝通的角色轉變,從社會學研究到少數民族工作,再到他當時正在投入的社會學學科重建。他寫這本書時沒有到過中國,所采用的資料為文本、海外檔案、訪談和其他二手資料,其文本當然還是保持了相當的嚴謹性。據費孝通在《讀書》雜志1983年第3期刊文《我看人看我》回憶,他曾將書稿讀過多遍,1980年,歐達偉曾驅車半天見當時到訪美國的他,并請他指出稿子的史實錯誤。費孝通肯定了他的研究,下了許多功夫,但是謝絕了這一請求,對其中的真偽問題“一概沒有置答”。他的看法是,這是歷史學者本人應該處理的史實問題,當“保存他作為歷史學者的真正面貌”。
《斯人斯土》
作者:張冠生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5年4月
受制于成稿時間,歐達偉《費孝通傳》無法寫晚年的費孝通。與之相比,《斯人斯土》記述了“費孝通的一生”(這句話也為這本書的副標題)。《費孝通傳》實際為歷史學家的中國研究之作品,在材料整理和寫法上,《斯人斯土》則是一部比較典型的人物傳記。作者張冠生曾擔任費孝通先生助手十余年,是費孝通晚年學術和生活的參與者之一,早在21世紀初,他就寫過一本《費孝通傳》(群言出版社2000年1月版),后來在2011年修訂再版。以讀者視角觀之,《斯人斯土》有兩個明顯的變化,其一是增補了此前未被充分講述的政治生活部分,加入了近年來關于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的新增史料,其二是在文本寫法上更貼近“述而不作”的原則。
“1910年,費孝通出生于中國蘇南一個水鄉小鎮”,一個20世紀讀書人的生命歷程由此開始。
作者搜尋了這一年的人類學、社會學事件,如英國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哈登在他的《人類學史》開篇寫這“是人類學歷史的第一次嘗試性研究”,也整理了丁文江、蔡元培等中國知識人在這一年的事件。這是一個學科知識積累已到某個節點、國家命運發生巨變的年代。相較于最早的版本,此次重新編排章節,以費孝通出生的1910年、入讀大學的1928年,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費孝通開始主持社會學恢復重建工作的1979年為時間節點,分四部分講費孝通的人生。此四部分也對應著近現代中國的幾次巨變。社會學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被取消,費孝通的學術人生暫停,他曾經在為他的《逝者如斯》寫后記:“我希望讀者能體會出我這種一直想要追趕前人而總是落在后面,心急氣喘的心情,而落到現在這個人已老、路還遙的境地。”這種晚年補課的心情,在這本書的回憶中也可見一些,如費孝通坐火車也一直在琢磨和談論著問題,作者作為助手陪同他,一邊是他的談話,一邊是火車底部傳上來的哐當聲,人、時代,節奏交織在一起。
學術評傳:
被經典化的,對未來展望的
《費孝通早期思想探源》
作者:方慧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20世紀30年代是費孝通先生學術的起點,其間,他分別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完成了社會學本科及(社會)人類學碩博學習,并于1938年到云南大學執教。至40年代,除了研究、教書、外訪,他也積極投身于社會活動,在報刊上發表時評文章和外訪札記,是活躍的時評家和活動家。此20年是費孝通第一段學術生涯主要組成部分。方慧容的《費孝通早期思想探源》是對他這一時期的研究。多年來,當人們回顧費孝通前半生研究時,首先閱讀的是他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作品,去理解他對當時中國農村社會基本的、前瞻性認識,及其在學科上的意義,當然結合21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轉型加以比較研究的也有不少。此時,費孝通的作品已經經典化。
這本書則是回到文本和歷史現場,探究費孝通的理論來源。此種探究不是簡單列舉影響費孝通的A理論、B理論、C理論,其不同之處是試圖通過文本細讀,反思性地重現費孝通的寫作過程。讀者可以讀到費孝通如何吸收烏格朋的“文化滯后”理論、韋伯關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關系的觀點,以及涂爾干的社會分工和合作理論,并嘗試將其與中國社會現實結合。他不是單一的“功能學派傳人”,他的思想交織著馬克思主義、改良主義及傳統倫理。作者一方面對以往費孝通被忽視的國際時評加以分析,也探索了費孝通思想中的猶豫、徘徊和局限,此外也觀察了他的一些實踐活動,如他與其姊費達生推動女蠶校合作化運動,希望通過技術改良與合作組織緩解農村貧困,卻因地方利益沖突、缺乏制度性支持而成效有限。
《費孝通之問》
作者:方李莉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21年11月
至晚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希望以此處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關系。方李莉的《費孝通之問》就是從這里回溯費孝通的學術和思想脈絡,只不過在章節上還是遵照了“編年體”的方法。大概其前四分之三內容,處理的是讀者比較熟悉的問題,例如:費孝通最早如何奠定了功能主義人類學基礎,如何做第一次田野調查(廣西花藍瑤調查);提出以“鄉土工業”“合作組織”重建中國鄉村;新中國成立后,投入民族識別工作,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改革開放后投身于社會學重建工作,在這一時期推動“小城鎮,大問題”研究和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以上均有關費孝通對中國怎樣走向現代化的闡釋。又因為這本書盡量使用費孝通原話,讀者在書中可以讀到,費孝通一路走來,一路思考,從鄉土、民族到區域,再到最后一個問題:全球文明秩序何以“美美與共”。
費孝通把世界矛盾的根源歸為“文野之分”(文明與野蠻的偏見)與“東西之分”(文化霸權),并從“心態”上提出了概括性的解決之道。現實世界的復雜性使之成為一種愿景,而不是具體的方法。本書的副標題雖為“人類社會如何走向‘美美與共’”,但其實主體內容還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問題,副標題的另一部分“費孝通學術思想傳”更直接表述了全書主題。也因此,讀者從此書中可對費孝通的學術和思想歷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由于作者做藝術研究這一學科背景,她對費孝通思想的梳理加入了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部分,尤其在少數民族和全球文明秩序這兩處強調了費孝通關于人文資源的論述和啟發。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羅東;編輯:李永博 西西;校對:薛京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