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頭蹲在田埂上,盯著天邊的云絮直吧嗒旱煙。
今兒個可是農歷四月初五,村里老輩人都說“一年旱澇看初五”。他心里明鏡似的,冬小麥正拔節呢,雨水多了怕澇,少了怕旱,這天氣就像懸在脖子上的秤砣。
天麻麻亮時,村東頭的張叔就掰著指頭數諺語:“五日六日雨,宜旱麥。
”可要是今兒個太陽毒花花的,又應了那句“當雨不雨,蟄蟲冬出”,秋收怕要打折扣。
莊稼人就指著老天爺賞飯吃,這老輩傳下來的天氣經,比天氣預報還讓人心慌。晌午時分,風從西南角呼呼地刮,帶著潮氣往人懷里鉆。
“四月初五西南風,九月秋雨落不窮。
”村口的老槐樹底下,幾個老漢湊在一起嘀咕。
年輕人嫌這些說法老掉牙,可地里的活計年年跟著節氣走,誰能說老輩人的話不管用?去年鄰村就吃過虧,四月初五那天下了場急雨,大伙沒在意排水。
結果麥根泡爛了,蚜蟲鬧得兇,減產的農戶蹲在地頭直嘆氣。
今年鎮上農技員挨家挨戶叮囑,可老一輩還是時不時抬頭看天,心里的疙瘩沒解開。日頭偏西時,云層漸漸厚了,遠處傳來悶雷響。
老李頭突然站起來,把旱煙往鞋底磕:“要落雨了,得趕緊去挖排水溝。”他佝僂著腰往田里走,后背的汗漬混著泥點,分不清是急的還是熱的。這會兒村廣播響起來,說未來一周有持續降水,提醒做好防澇準備。
可老輩人還是念叨著“五月旱,不算旱;四月澇,減一半”,眼神里滿是復雜。
現代的氣象衛星能看云圖,可莊稼人心里,總覺得老諺語藏著另一本賬。傍黑時,雨點噼里啪啦砸在瓦當上,老李頭站在屋檐下望著自家麥田。他想起《開元占經》里的話,又想起農技員發的資料,手里的蒲扇停在半空。
老智慧和新科技,就像兩條腿走路,可到底哪條更穩當,他一時想不明白。雨越下越密,田里的水洼開始反光,蛙聲響成一片。村里的年輕人在微信群里分享天氣預報,老輩人卻在算著“四月初五雨,谷米滿倉貯”的舊賬。
這場雨是喜是憂,得等秋收時看谷穗,現在誰也說不準。
夜深了,老李頭翻來覆去睡不著,干脆披上衣服去田邊轉。
手電筒的光掃過麥苗,葉子上的水珠滾下來,看著挺精神,可他還是擔心爛根。
老輩人的諺語像祖傳的老物件,用了一輩子,現在突然說要換個法子,心里總有些舍不得。東方泛起魚肚白時,雨停了,天邊透出一絲微光。
老李頭蹲下身,扒開泥土看墑情,潮濕的土腥味鉆進鼻子,他輕輕嘆了口氣。今年的旱澇走勢,就藏在這四月初五的雨水里,也藏在莊稼人年年重復的擔憂里。不管是老諺語還是新科技,說到底都是為了地里的收成。
老李頭拍了拍膝蓋上的土,決定聽農技員的話,先把排水溝挖深些。
老輩人的智慧是寶,可如今這日子,還得跟著時節變,才能讓糧倉更滿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