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大亮,老媽就扛著鋤頭出了門,說趁涼快去侍弄地頭。
等我爬起來,日頭已經曬得院墻上的絲瓜藤蔫噠噠的,晌午怕是要烤化人。朋友圈里刷到泰山擠成"人山",年輕人熬夜排隊就為峰頂曬個朋友圈,哪兒像咱農村,日頭底下每口呼吸都帶著土腥味,熱得實在,也靜得踏實。今兒個農歷四月初五,老輩人說這日子跟三伏天緊挨著。
前幾日看手機里說,今年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9日結束,總共30天,比往年的40天"加長版"少了整整一旬。
可村口李大爺卻吧嗒著旱煙搖頭,說"四月初五熱如火,三伏天里無處躲",早年見過農歷四月熱得河溝見底,三伏天能把地里的玉米葉烤出焦邊兒,短天數未必就不熬人。
咱種地的最懂天老爺的脾氣,變與不變都藏在農諺里。"四月初五晴,谷子壓田埂",今兒個碧空如洗,按說對正灌漿的小麥、剛插秧的水稻是好事,可日頭太毒也犯愁——晌午30度的天,澆水稍不及時,菜苗就蔫成草繩。更懸的是"四月初五南風起,謹防蟲害生",這陣子南風呼呼地吹,田里的濕度跟著往上躥,最怕蚜蟲、稻飛虱趁著悶熱鉆出來,把青乎乎的葉子啃成篩子網。
黃歷上寫著今兒宜"動土""安床",可地里的活計哪兒管這些。
老媽總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管它宜不宜,該翻的地得翻,該種的苗得栽,老輩傳下來的農諺是經驗,可老天爺的臉說變就變,去年這會兒下了場連陰雨,爛了半畝地的土豆,誰能提前算到?最讓人琢磨不透的還是三伏天的"秋老虎"。雖說今年伏天短,但聽鎮上農技員講,全球氣候變暖,伏天的"熱力"可沒減,去年鄰村就有人在地里中暑,還是靠無人機打藥才扛過最曬的那幾天。
咱農民不怕流汗,就怕老天爺"耍性子",短天數里要是天天蒸桑拿,玉米棒子灌漿不夠,花生果長不飽滿,秋后的收成可就懸了。村東頭的老槐樹底下,幾個老漢正掰著指頭算庚日。
"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夏至后第二個庚日是啥時候?末伏趕上立秋后,按說早晚能涼快些,可秋老虎發威時,中午的日頭比盛夏還毒,曬得人脊梁骨冒油。年輕些的莊稼把式早買了防曬袖套、草帽,可老一輩還是習慣光著膀子干活,說"曬掉幾層皮,秋收多幾擔",話雖硬氣,可看他們躲樹蔭時猛灌綠豆湯的樣兒,心里還是揪著勁。
要說現在跟過去不一樣的,是多了些"幫手"。
手機里的天氣預報能精確到幾點下雨,無人機噴藥省了不少跑腿的功夫,可老祖宗留下的農諺依舊掛在嘴邊——"四月五,麥挑旗",眼瞅著立夏就在眼前,麥穗剛露頭,最怕連陰雨壓彎了稈。
前幾年試過完全信天氣預報,結果趕上一場突來的冰雹,把果園砸得稀巴爛,打那以后,大家都明白:科技是翅膀,老經驗是根,缺了哪樣都不穩當。日頭偏西時,老媽扛著鋤頭回來,額頭的汗把衣領浸出個鹽花圈。她說地頭的玉米苗剛澆過水,得趕在伏天前讓根系扎穩當,"就算伏天短,也得把地侍弄好了,老天爺給啥天氣,咱就使啥力氣"。
這話聽著實在,可心里還是犯嘀咕:今年三伏天到底是"溫柔些",還是"更火爆"?村口的老柳樹沒說話,只把枝條甩得嘩嘩響,像是在說,操心沒用,把當下的活計做瓷實了,比啥都強。天擦黑時,涼風捎來些潮氣,夜里還得蓋薄被。
想起李大爺說的"四月初五雨,蓑衣斗笠不脫體",今兒沒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沒人能說得準。
但有一樣清楚:從老輩傳下來的農諺,到如今的科技種田,咱種地的人始終在跟天氣較勁,也在跟自己較勁——伏天長短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滴汗都滴在該滴的地方,每一棵苗都經得起日曬雨淋。天有定數,人有謀算,地頭的收成,終究藏在汗珠子摔八瓣的功夫里。至于今年三伏天到底啥樣?
且等著看,咱農民的日子,不就像這起起落落的日頭,有曬人的時候,也有盼頭在里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