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蹲在門檻上搓旱煙,吧嗒吧嗒說今年立夏邪乎,60年一輪的“火龍年”撞上“躲夏”老規矩。村頭大喇叭剛喊完未來三天暴雨預警,王嬸就挎著竹籃串門,嘀咕著“60年一遇的立夏,屬狗屬龍屬兔的可得收著點性子”。日歷撕到5月3號,手機彈出氣象短信:5月5日13時56分立夏,西南地區將迎入夏首場強對流天氣,這日子和老輩人說的“干支重逢”正巧對上。
老人們總說“一個甲子轉一圈,立夏遇上甲辰年”,今年干支紀歷和1965年一模一樣,那年田里旱得裂口子,如今氣象衛星盯著云圖,卻說暴雨可能比干旱更難纏。“躲夏不是躲太陽,是躲立夏當天的‘火氣’。”村小學退休的李老師翻著泛黃的歷書,說古人把立夏當作陽氣最盛的坎兒,生肖和太歲犯沖的人容易“撞氣場”。
可年輕的小趙偏不信邪,去年立夏在工地熬了通宵,轉天就中暑發燒,婆婆念叨“老規矩不害人”,他至今琢磨不透是巧合還是應驗。
按干支五行的說法,屬狗的今年“辰戌沖”,容易口舌生事;屬龍的“辰辰刑”,情緒像坐過山車;屬兔的“卯辰害”,人際往來要防著針尖對麥芒。鎮上賣五彩繩的王大姐這兩天生意火爆,紅繩上串著小銅錢,嘴里念叨“立夏系上躲百災”,旁邊超市的立夏粥食材包也賣脫銷,年輕人圖個新鮮,老輩人求個心安。
但村醫老陳皺眉頭:“躲夏不如躲高溫,這兩天紫外線強,不管屬啥都得防中暑,去年就有個老漢硬扛著干活,差點沒搶救過來。
”田埂上的農諺比老輩人的故事還多,“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張叔蹲在麥田里看墑情,說現在雖說有灌溉設備,可老天爺的脾氣還是得摸透。南邊的李嬸正往竹匾里曬蓮子、百合,說“立夏養心比躲夏實在”,老輩人傳下“吃蛋踩石”的說法,現在她每天給孫子煮茶葉蛋,圖的是“蛋殼硬實,身子骨也硬實”。
村東頭的水渠正在清淤,幾個壯漢揮著鐵鍬,領頭的說“老規矩講躲夏,咱莊稼人躲不開農時,把溝渠疏通了,暴雨來了才不愁”,這話讓旁邊的張大爺直點頭。
網上有人說“躲夏是封建迷信”,可胡同里的王奶奶不認同:“老輩人傳下的不是迷信,是對天時的敬畏,就像你們年輕人看天氣預報,都是為了日子順溜。”鎮文化站的小劉翻出老照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立夏,村民們在村口掛五彩幡、喝“百家粥”,如今這些習俗淡了,可“順應時節”的道理還在,就像立夏后要抓緊種瓜點豆。我個人覺得,生肖躲夏的說法帶著民俗的溫度,不管信與不信,借這個由頭讓自己在忙碌的農忙里歇口氣,陪陪家人煮鍋立夏粥,倒也添了幾分生活的儀式感。
末了,張大爺把旱煙桿往地上敲了敲:“60年一遇的立夏,咱莊稼人該躲的不是節氣,是對天氣的大意——溝渠挖好了沒?
秧苗備齊了沒?這才是正經事。”至于哪三個生肖要躲夏,信的人圖個吉利,不信的人權當聽個故事,可老輩人傳下的“敬畏自然、不誤農時”,倒像是刻在田埂上的硬道理,不管過多少個60年,都值得琢磨。
您說,這立夏的老講究,是該守還是該忘?
留個念想在心里,總比把老規矩全丟了強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