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蹲在村口大石上抽煙,吧嗒吧嗒吐煙圈。
他弄不明白,自家娃拼了命考進城要買房,可村東頭那棟閑置老房,最近總來些開轎車的城里人打聽。“宅基地現在金貴著呢。”村支書這話,讓老張心里直犯嘀咕——以前沒人瞧上的破院子,咋突然成了香餑餑?
打5月1日集體經濟組織法生效,這宅基地的門道就更多了。
以前都說宅基地是給農民住的,可現在政策像給它開了扇窗:試點地區能跨村調劑,義烏那邊拍賣價都到萬元一平了,比城里老小區房價還狠。
有錢人盯上的,正是宅基地藏著的“雙重身份”:對農民是安身立命的窩,對他們卻是瞅準的投資貨。但這里面的彎彎繞繞可不少。
戶口遷出去的娃,再想碰宅基地難了——只能繼承地上房,房子塌了宅基地就得收回。北京那邊倒是開了個口子,允許花錢買父母宅基地70年建設權,可這法子能不能推開?
好多人心里都打著問號。更有人動起歪腦筋,想著冒充村集體成員混資格,可政策明擺著:沒2/3村民代表同意,退出過宅基地,在別處有房的,統統沒門!
農民老張們該醒醒了。合村并鎮搞建設,多出的適配房能賣給外村人,這是明擺著的機會,可也藏著風險——房子賣了就沒退路,將來想再要塊宅基地,難如登天。看看那些消失的老村子吧,拆遷一占,多少人的宅基地說沒就沒了,現在手里有的,那可是越來越少的“硬通貨”。
有娃在城里的更要留意:戶口遷回來難,可要不遷,父母老了房子沒法翻建,到時候守著一堆磚礫,哭都沒地兒哭去。
這宅基地的價值,早不是蓋間房住人的事兒了。浙江那邊試點盤活閑置宅基地,村集體統一收儲再流轉,村里老人每年能拿分紅,這說明啥?宅基地能生財了。
可生財歸生財,底線不能破——城里人想買宅基地?
政策卡得死死的,只能在試點地區打轉,還得走足程序。但架不住有人琢磨門道啊,通過繼承房屋占著宅基地,或是和村集體合作搞開發,這些擦邊球打得讓農民直皺眉:“自家的院子,咋成了別人眼里的肥肉?”作為農民,有兩點必須拎得清。
第一,手里的宅基地比存折還金貴,別輕易撒手。
現在覺得換倆錢實惠,等哪天政策收緊,想買都沒渠道。
第二,娃戶口遷出去的,趕緊問問能不能回遷。別覺得城里有套房就穩當,沒了宅基地這個根,老家的門可能再也打不開了。我個人認為,宅基地是農民的底氣,也是鄉愁的寄托。
這些年多少人進城后想回村,卻發現沒了落腳地,那份失落,比城里沒房還難受。現在的農村,正像開春的田地,處處有新苗冒頭。
宅基地的價值看漲是好事,可農民得守住自己的本分——別被眼前利益迷糊了眼,也別忽視政策里的細節。那些盯著宅基地的有錢人,瞅的是農村發展的潛力,咱農民更該瞅準的,是怎么讓這份潛力實實在在落在自己兜里。至于未來宅基地還會有啥新政策?
留白處,正是需要農民兄弟多關注、多打聽的地方——守住院子,就是守住了根,這話到老都不過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