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威記最近上了一次貴港,感受最大的就是見到并感受到了傳說中的高架橋。還別說,難怪貴港人驕傲和自豪,走在高架橋上,看著兩邊的高樓林立無限風景,真的有種高大上之感,讓威記仿佛置身在北上廣一般。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放眼廣西,有幾座城市是擁有高架橋的?還是在市中心。不過對于在市中心修建高架橋,也讓一部分人對此有看法。
1、高架橋不好,影響城區街景,少了煙火氣息,看著車來車往是繁華了,可是高架橋地下顯得冷清。
2、以前沒有高架橋時候,店鋪生意好的很,現在冷冷清清。
3、高架橋應該以中山中路繼續南北延伸建設,這樣可以與金港立交聯,接成為貴港市中心城區地標。
4、有了高架橋的加持,現在的貴港市比有些現在的四線城市還要好。
5、開車在金港大道的高架橋,看著兩邊高樓林立,城市風貌和城建整齊,讓人覺得賞心悅目。路網筆直又寬大!感覺像是大城市一般!
6、除了在市中心是優勢,其他毫無優勢!
7、高架橋破壞城市風水,設計得一塌糊涂!
8、高架橋穿市中心而過,是方便交通了,卻破壞了城市的美感,顯得有些突兀。
9、走在高架橋下,放眼望去,感受到的只有那些林立的基柱。
10、噪音!噪音!噪音!
其實,當初在市中心修建高架橋,首先是為了跟高鐵站配套。
當時,把高鐵站修建在市中心,確實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很多城市都把高鐵站修建到離城區很遠的地方,美其名曰為了城市擴容和引流發展,比如說桂平,從城區到高鐵站都要半小時以上,這么多年過去了,高鐵站區域發展起來了嗎?
所以說貴港高鐵站修建在市中心,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可是,也是因為在市中心,使得高鐵站的規模上有所限制,還對交通造成巨大影響。高架橋的出現,一舉解決了這一點,讓“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趕不上高鐵!”
其實,相比較高架橋,根據貴港的城區日常交通模式,或許下穿式過街隧道更適合。
相比較高架橋的功能單一(只是為了交通導流和通行),下穿式過街隧道的優勢有很多,比如對城市風貌影響比較?。槐热缂涌旌蛢灮私粎R路口的交通通行能力;比如造價相對要比高架橋低很多;比如可以有效降低噪音;比如可以讓沿街商鋪生意不受影響等等。
所以如今很多大城市也不再一味上高架橋,而是改為修建下穿式過街隧道。這也應該是貴港城建可以借鑒的地方吧?
下穿式過街隧道的設計還能與城市景觀深度融合。通過綠化帶、藝術墻繪或文化展示區的設置,隧道可以成為展現貴港歷史文化底蘊的新窗口。比如在隧道內部嵌入西江航運主題的浮雕,或采用壯錦紋樣的燈光裝飾,既能緩解地下空間的壓抑感,又能強化城市文化標識。
有人說,貴港雨水多,下穿式隧道容易造成積水而影響通行!
其實,隧道排水系統經過專項設計后,反而比高架橋路面更不易積水,配合智能水位監測裝置,可大幅提升極端天氣下的通行安全性。對有行車經驗的人們來說,雨天走高架橋,由于起伏性,流水的瞬間增量,其實對于行車安全來說,也是有一定風險的。
北方為什么高架橋多?有一個因素就是雨水少,受天氣影響的幾率也小。南方不一樣啊,下起雨來,真跟用瓢潑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下穿隧道的建設需要統籌地下管網改造。由于是在市中心,貴港可借鑒南寧朝陽地下通道的"綜合管廊"經驗,在施工時同步整合電力、通信等管線,避免后期反復開挖。這種"一次投入、長期受益"的集約化理念,正符合當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
當然了,任何交通方案都需因地制宜。對于貴港來說,在商圈密集的解放路等區域,下穿隧道能有效實現人車分流;但對于地下水位較高的沿江地帶,則需結合地質勘測數據審慎評估。
建議先選擇1-2個擁堵節點作為試點,收集實際運行數據后再逐步推廣,讓城市建設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精細化發展。
期待貴港發展越來越好!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