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調聲與合唱藝術的創新融合究竟有多歡快?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何能在國際時裝周掀起“東方美學熱”?北斗導航系統和南海航道更路經之間有什么奇妙關聯?海南椰雕藝人如何讓“老手藝”更加貼近“新生活”?
央視一套
,贊1259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海南篇將于5月3日20:00檔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海南省共有3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椰風海韻、山海交融,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多元交融的海洋文明與熱帶風情,也為海南非遺打上了獨特的文化印記。
本期節目來到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檳榔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三亞南海傳播基地和三亞市天涯海角進行拍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以及歌手阿云嘎,將在椰風海韻中邂逅20余項特色非遺項目,通過互動體驗、文化解讀、秀演呈現等多種形式,見證海南非遺的活態傳承,探秘山海交響的人文密碼!
儋州調聲
儋州調聲是海南省儋州市一種獨特的民歌演唱形式,歷史悠久。它以本地方言為載體,歌詞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愛情、山水、節日、歷史等多個主題,反映了儋州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其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明快活潑,注重即興創作,獨特的歌伴舞表演形式,更是極富觀賞性和感染力。
海南聆聽合唱團通過全新的編曲和演繹方式,以合唱的方式演繹民歌,使儋州調聲更加立體、豐富,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此外,儋州調聲還積極與旅游產業融合,成為儋州地區旅游文化的重要名片,書寫著“以文促旅”的生動實踐。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有著約3000年的歷史,黎族先民在海南島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出獨特的紡織技藝,歷經代代相傳,成為黎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以精妙絕倫的工藝流程和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彰顯其獨特魅力,涵蓋紡、染、織、繡四大核心工序,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精美的織物被統稱為“黎錦”。黎錦紋樣融合自然與生活元素,黎族五大方言區的黎錦雖各有特色,但又以其獨有的方式共同訴說著傳承人們對這份文化傳承事業熾熱的愛。
一代代傳承人在堅守核心技藝的同時,又敢于突破邊界,既延續了族群文化記憶,又拓展了織造藝術的表達維度。創新人將黎錦元素融入現代服飾,在國際時裝周掀起“東方美學熱”,讓傳統技藝接軌國際時尚潮流。
黎族竹木器樂
黎族竹木器樂,起源于黎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是黎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叮咚木用于傳遞信號召集族人,獨木鼓和唎咧用于驅趕鳥獸,鼻簫和口弓則是黎族人的愛情信號……
從簡單的生產工具到獨具特色的樂器,黎族竹木器樂歷經千年,衍生了眾多種類,其中,獨木鼓、叮咚木、鼻簫、口弓、唎咧、口拜、筒勺、嗶噠,是黎族竹木器樂中最具代表性的“八大件”。
如今,在傳承人的改良下,黎族竹木器樂已從“山林之音”走向“世界舞臺”,讓傳統樂器與現代音樂交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