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修文/著
花城出版社
繼長篇小說《猛虎下山》之后,李修文一連又推出了多個中短篇新故事,集結成了此書。出世或入世選擇的見證者猿猴,臺風過后的人生迷途、羅生門式的人間、旅途中壓縮的人生場景,這些故事是李修文在擅長的領域,嘗試創新的窗口,也是他在“幻想與現實接壤的地帶”進行敘事和審美探索的出口。相比于《猛虎下山》中人虎交織的奇幻,同名中篇《夜雨寄北》里也有一只通靈的猴子,它那亦幻亦真的表演何嘗不是映照著人性之復雜變化。這樣的故事似乎在作者心中儲備甚多,不時從記憶中抽取出素材,尋找合適的時間進行打磨。始終不變的,是他的故事中混雜著奇幻性、古典性與當代性的氣質,那些生命如此熱烈想要擁抱世界,又如此深沉地感受悲歡和無奈。
《滄城》
阿措/著
果麥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如果要形容這本小說的閱讀感受,我會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故事是關于滄城女性的故事,一個又一個出場,每個人都裹挾著風,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如果要描述這本小說的特色,我會說它帶著滇西北特有的野性和神秘,并與天地融為一體。明明講述的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人事,但語言卻極為清麗干凈,文字自然流淌,任性而至。這里的世界,就像作者說的那般:鳥獸是可以對話的,天地是可以罵架的。日子是可以唱著歌過的,別人的眼神是可以看不見的。《滄城》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像是五月的小驚喜,大約也會是今年的年度黑馬作品。
《伊麗莎白·芬奇》
[英]朱利安·巴恩斯/著
嚴蓓雯/譯
譯林出版社
《伊麗莎白·芬奇》中獨立學者芬奇上一門讓學生們產生“真正的樂趣、嚴肅的樂趣”的課的開場白,也許可視為巴恩斯的夫子之道,因為“樂趣與嚴肅并不沖突”。這恰是一本又嚴肅又有樂趣的智性小說。巴恩斯用上了慣用的嵌套結構,在現實之中包裹芬奇的過去和手稿,她的手稿又包含了一篇關于異教徒皇帝的朱利安的論文。他借著手稿和論文談天說地科學考究,并且就生活意義進行了認真思考。這本書誠然“觀點太多,故事太少”,但因為充溢著“真正的樂趣、嚴肅的樂趣”,又似乎讓人覺得“故事太多,觀點太少”。正因為巴恩斯講述了這樣“一段輕巧、令人著迷的智性之戀”,我們才得以有這般饒有興味的閱讀享受。
《西格倫的選擇》
[德]伯恩哈德·施林克
沈錫良/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選擇”和“秘密”是施林克小說的重要母題,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身處什么時代、階層,都會面臨艱難的抉擇,而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人生道路又往往交錯著德國的歷史和現狀,個人命運匯入國家命運的洪流,許多隱藏在往事中的秘密隨之浮現。他的新作《西格倫的選擇》以東西德統一后的社會背景為主要線索,通過生者對逝者過去的追尋,在講述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展示了三代德國人的命運,反思分裂的歷史。當然施林克也借由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當下世界范圍內社會裂痕擴張的憂慮,批判極端、暴力、盲目、偏狹的思維方式,探討分屬不同陣營的人群應該如何對話,如何共同前行。
《蘋果不會落下》
[澳]莉安·莫里亞蒂/著
熊亭玉/譯
后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家庭與秘密,婚姻與人性,莫里亞蒂是在用一個懸疑故事的外殼,呈現當代生活下家庭關系的復雜性。母親喬伊一生在為丈夫的網球事業與整個家庭付出,但內心卻有自己的夢想,某一天,她失蹤了,丈夫成為頭號嫌疑人,故事由此展開。懸疑案件與家庭成員的回憶穿插敘事,小說的懸疑感是被后置或曰不那么重要的,作家將更細微的人物心理與生活的眾多細節推至前臺,顯然,母親的失蹤是她重新找尋自我的一條路徑,小說的結局卻更顯出一種耐人尋味來。不可否認,由小說的敘事與結構可以推測這大約是以影視化為前提的創作,然而好看仍然是長篇小說不可或缺的一種特質,《蘋果不會落下》無疑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想在天氣好時去海邊》
擬泥nini/著繪
時代華語國際·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漫畫家擬泥nini“成長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而第一部《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已熱銷了百萬冊。“想在天氣好時去海邊”其實是媽媽的愿望,但是在需要努力跋涉才能向前的人生里,這個愿望被逐漸遺忘,她要撫養小孩,被時代淘汰,要重新找工作,曾經的媽媽也會自己種花,比起神明相信自己,但生活的真相是“花沒有給我們帶來好運。彩票,也從來沒有中獎。”而孩子,不能回避的物質需求,想要蝴蝶餅干,努力想要去更遠世界的夢想,在某一時刻,孩子和媽媽完成了一場身份交接。與前作相比,這部新作更顯酸澀。而漫畫家細膩的觀察與表達一如既往,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繽紛色彩里,作品傳遞了柔軟而堅定的母女的愛。那么,于我們而言,“想做什么就去做啊。好不容易才終于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生活。”
《小說是什么》
[日] 三島由紀夫/著
陸求實/譯
驚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三島由紀夫式的創作技巧、創作觀點和思考方法等,對于小說作者及愛好者來說,都是極為寶貴的經驗與思想。《小說是什么》雖然薄薄一冊,卻凝聚了他的許多精彩且犀利的觀點,他勸告寫作者不要輕易嘗試成為職業作家,那是一條容易失望之路,而如果非要成為,那么他會勸告寫作者真正沉入生活之中、不要追逐流行或模仿其他作家。此外,三島由紀夫更從自身創作和出版經歷批評了日本文學界的弊病,比如獨特的發表體制讓作家無所適從。尤為有趣的是,他竟然分析了讓無數評論家對當代日本文學感到困惑的一個現象,“日本之所以很難誕生出構筑在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和綿密的調查之上、宛如宏大建筑般的巨著,也是這個緣故。”以這些觀點去對照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人生,似乎又可以增加了幾分理解。
《塵埃與靈光:李清照傳》
周文翰/著
中信·無界·中信出版社
對于讀者來說,詞人李清照是個熟悉的陌生人,人們熟讀她的詩詞,對她的生平大概亦有所了解,但由于原始資料的缺失,人們對李清照的真實生活狀況的認識卻又是模糊的,甚至至今都沒有一幅屬于她的真實畫像。《塵埃與靈光》與其說是李清照的傳記,不如說是屬于李清照的精神畫像,她的生命軌跡與精神成長交相輝映,作者更上溯近千年的時光之河,回到歷史語境中,通過李清照的眼睛,以“同情之理解”觀察、串連起她周遭的人物、景觀、信息,尋找“李清照何以成為李清照”的答案。
《鳥類啟示錄》
[美]博里亞·薩克斯/著
陳盛/譯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近年來,觀鳥成為一項頗為流行的活動,鳥的顏色、姿態、啾鳴讓人們凝神駐足、不舍流連。試究緣由,或許因為鳥有雙翼,它們的飛翔仿若一種神跡,也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或許因為鳥與人是一種鏡像,鳥的生命與人的生命也并無太大的不同;更或許因為,鳥從自古以來就刻印著神話、歷史、文化的印痕,它們是一種昭示,天空永遠會留下鳥的痕跡。《鳥類啟示錄》中有許多鳥類,鳳凰與雷鳥,花鳥與時間,夜鶯與玫瑰……它們從遠古的自然、藝術中飛來,為那些抬頭仰望它們的人停留。正如書名所示,鳥類具有一種歧視性,它投射著思想與靈魂的超越,但鳥也只是它本身,去凝視一只鳥。
《鳥之云》
[美]安妮·普魯/著
陳雍容/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如今,伍爾夫所說女性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已不再是一種奢望,但如有網友所言,在理想的房子里寫作,依然是很多寫作者不曾磨滅的夢想。這不,安妮·普魯在快70歲的時候,還費心費力蓋了一座自己的房子。房子是蓋成了,卻是一年有半年時間都沒法住人,這里看起來更像是鳥的理想居所,正因為能看到各種野生鳥類,她決定購買這塊房產,她給新家起名“鳥之云”,也因為當初看房子的時候,恰好從遠處頭頂飛過形狀像云彩的鳥群。她無奈最終把房子給賣了,好在她把自己當年寫的蓋房子的手記、當地的地質和考古筆記、觀鳥日記收拾收拾,以小說家的方式,為她自己,也為我們蓋了這樣一所“理想的房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