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關注頸動脈斑塊的問題,通過簡單頸動脈超聲檢查確認頸動脈斑塊的情況,也是一種評估了解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式。
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在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就會顯著上升,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會有頸動脈斑塊的問題,而到了70歲以上,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更是高達80%以上,如果再加上頸動脈內中膜增厚,但尚未達到判定為斑塊標準的情況,頸動脈硬化的比例,已經幾乎達到了100%。
頸動脈本身就比較狹窄,如果再出現硬化斑塊的問題,特別是狹窄程度超過50%以上的情況,就會影響頸動脈的血液流通,影響大腦及其他頭面部器官的血供,頸動脈斑塊造成的嚴重狹窄,會帶來腦供血不足,頭暈,不適等多種健康問題。
而這還不是最大的風險,如果頸動脈斑塊不夠穩定,在某些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出現破裂,引發血小板等凝血物質的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腦血管,就會誘發梗塞性腦中風的問題,會嚴重影響疾病的預后和患者的生命質量,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
雖然大家都知道頸動脈斑塊風險很大,但如何評估頸動脈斑塊的風險?如何針對風險做出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控制風險,很多朋友卻仍然有不少困惑和認識誤區,今天的這篇科普,就來和大家聊一下頸動脈斑塊的那些事兒。
有的朋友說,頸動脈斑塊危險不危險,當然是看大小了,斑塊越大,引發的動脈血管狹窄程度越嚴重,當然風險就越大!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卻并不全面。
大的動脈硬化斑塊,預示著頸動脈硬化程度較嚴重,如果狹窄程度超出50%甚至70%,還有可能會造成供血不足的問題,這一點對于評估頸動脈斑塊帶來的風險,的確非常重要,對于這種情況,也的確要積極的做出干預,一般除了要使用他汀、阿司匹林等藥物控制斑塊進展和血栓風險外,臨床上還可能會結合狹窄程度的嚴重性,考慮是否需要實施外科手術治療的問題。
但這并不意味著頸動脈較小風險就一定很低,我們對于頸動脈斑塊風險大小的評估,還應該考慮以下3個方面。
首先是結合身體健康狀況,進行的整體心血管風險評估。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肥胖,慢性腎病等多重因素,還有我們無法干預的年齡,家族遺傳史等因素。在判斷頸動脈斑塊的風險程度時,還應該結合上述因素,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度。
如果綜合上述危險因素評估,本身就屬于心腦血管的高危風險者的話,即使頸動脈斑塊目前并不大,斑塊也相對穩定,同樣也要積極引起重視,對我們所說的上述可控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控制,特別是血脂,血脂,血糖水平,如果能夠控制在穩定達標范圍內,能夠進一步延緩動脈硬化的進展,也有助于穩定斑塊,降低整體心腦血管風險。
其次是對斑塊的穩定性進行評估。即使是頸動脈斑塊并不大,造成血管的狹窄程度也不嚴重,但斑塊本身屬于易損斑塊或者是不完整的斑塊,這種不斑塊的穩定性,對比一些覆蓋完整纖維帽,脂質核心較小的穩定性就會差得多,也是更容易破損,引發血栓梗塞的重要風險。
一般的指南認為,對于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頸動脈斑塊問題,一般都是采取保守藥物治療的方式來預防風險,但實際上,對于少部分雖然斑塊較小但不穩定,已經出現過缺血事件的患者來說,一項近日發表的研究發現,僅僅光靠藥物來控制風險效果并不好。研究結果顯示,對于這部分頸動脈狹窄不嚴重,但存在明確的不穩定斑塊的患者,通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切除斑塊后,其缺血性卒中的發生頻率為1.7%,而單純用藥物控制風險的患者,其缺血性卒中發生率為15.1%。
因此,斑塊雖然小但不穩定,同樣也值得特別重視,雖然上述的小型研究證明了通過手術切除頸動脈的不穩定斑塊可能存在顯著獲益,但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剝脫斑塊,仍然需要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后確定。
第三點是對斑塊的進展程度進行評估。如果發現的頸動脈斑塊較穩定,同時定期復查也基本上沒有進展,這種斑塊的風險相對就是比較低的。但如果即使是控制了血壓,血脂等危險因素,但頸動脈斑塊仍然持續進展,則應該進一步加強風險的控制。
一方面可以考慮血壓血脂等危險因素控制的情況如何,是否嚴格控制到了達標范圍內,除了單點的測定值要達標,還要注意是否有僅僅在每天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波動情況,平穩控制達標,才能夠更好的降低斑塊進展的風險。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生活方面的影響。如果僅僅是吃藥控制,血壓和血脂等指標也都基本正常,但生活中沒有注意,仍然堅持高鹽高脂高糖的飲食,煙酒習慣也不改變,肥胖問題也不控制,還經常脾氣暴躁或焦慮承壓,這些因素,同樣也會影響我們的血管健康,加速斑塊的進展,生活干預是控制斑塊風險的基礎,比合理用藥更重要。
上述的3個方面,也是評估頸動脈斑塊風險程度的重要方面,對于有頸動脈斑塊問題的朋友,也要多注意做好風險評估和控制。
看到這些大家也不必擔心,頸動脈斑塊是老齡化進程中幾乎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結合風險情況及時的進行生活調理的干預,需要用藥的通過合理用藥來控制風險,頸動脈斑塊不但風險不會太高,甚至可以通過合理的干預措施保持穩定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逆轉”。
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評估自身的頸動脈斑塊風險能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積極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更靠譜的健康科普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