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讀不懂數學題時,不是你的孩子笨,而是他們可能缺乏將文字轉化為數學語言的能力。
1.數學不僅僅是數字和公式的堆砌,也包含了對文字的理解。
如果孩子無法理解題目中的文字,就很難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
多帶孩子做下面幾件事,增強理解能力:
1)閱讀故事后的討論。
討論人物、討論情節、討論故事背景、討論人物情感,根據孩子的認知,和孩子一起分析故事中的邏輯關系。
2)玩漢字游戲
漢字語言博大精深,同一漢字在不同場景可能會是不同的含義。
比如“打”字:
爸爸打球時大汗淋漓。(表示運動)
媽媽在打字。(表示動作)
寶寶在打哈欠。(表示困倦)
天上打雷了。(表示自然現象)
讓孩子通過多想、多思,理解漢字的內涵,學會應用。
3)玩猜謎語
比如:
身穿黑緞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去南方,春天才來到。(打一動物)
孩子在猜謎語的過程中,會不斷提取信息,如黑緞袍(身上的顏色)、尾巴像剪刀(形狀特征)、冬天去南方(遷徙習性)。
而這樣的訓練,正是做題時需要提取關鍵信息、推理的能力。
2.數學也是有自己的語言的。
比如:
1)誰比誰多/少/大/小,這是比較的概念,要運用加減法。
2)誰比誰多幾倍,這是倍數的概念,需用到乘除法。
3)誰有幾個,吃掉/送人幾個,還剩幾個?這是利用生活場景突出實際問題,需要孩子轉化為數學語言,如
★誰有幾個表示(一共)
★吃掉/送人幾個表示(減少),
★還剩幾個表示(剩余)
減少,就是減法,要用減法公式。
想要掌握數學語言,要清楚每個數學符號代表的含義。
3.把文字轉化為數學語言
一定要好好利用生活的場景哦!
比如一、二年級時和孩子做出行計劃,預算是20元錢。出行是坐公交車,還是打車(我們這打車起步是7元),外出需要買什么東西。
讓孩子判斷預算夠不夠。
如果換成數學語言,就是,一共有20元錢,坐公交車2元,還剩幾元。
一共有20元錢,打車7元后還剩幾元。
小麗買冰棒2元、本2元、筆1元,還剩幾元。
這里有涉及往返問題。所以,孩子還要考慮返程車費問題。
生活是一本最大的數學書,每一筆開銷、每一次選擇,都是數學思維的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