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一開場,就是東廠提督太監馮保,在質問欽天監周云逸,為什么一冬不下雪?
那個表情無比的傲慢,他一個小動作,開始行刑,看著眼前這個官員被活活打死。
馮保再次出場,是天降大雪,在宮里他嚴令小太監不準私自報祥瑞,自己跑去嘉靖那里報喜。
他想獲得一個封賞,皇帝一高興,說不定讓他進司禮監了。
馮保看著就狡詐,自私,無疑是一個小人。
而呂芳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老謀深算,為什么會保護這樣的人呢?
呂芳與馮保的關系
呂芳有眾多干兒子,他雖然是一個宦官,但對這些后輩都非常關愛,為他們的前途,都做了詳細的規劃,其中那些能力突出的都被重點培養。
忠誠有能力的楊金水外派杭州,忠誠但政治能力欠缺的黃錦,專門伺候嘉靖,每個人都在不同崗位上發揮作用。
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需要為自己布局,確保自己位置穩定。
在宮里呂芳,是給予下面人庇護,然后換來下面人給他做事。
這些干兒子是呂芳的徒弟,作為師父角色,有培養后輩的責任感。
希望引導他們走向正途,避免他誤入歧途,危害更大。
馮保在眾多的干兒子中,屬于聰明伶俐的,但是野心也大。不滿足自己目前的位置,想靠著猜皇帝的心思,得到重用。
打死周云逸是他自己揣測圣意得到的判斷,實際上他是猜對了嘉靖的心思,所以嘉靖并沒有處罰他。
這點他像趙貞吉,會猜皇帝心思,但是馮保太年輕,沒有經驗,做事方法有問題,因此被罰。
馮保的表現,在呂芳眼中是孩子太年輕,做事不動腦子。但是他有潛力,假以時日還是可以成才的。
呂芳跟著嘉靖多年,也學會了那套平衡術。
畢竟宮里太監有多種勢力,呂芳可能希望通過保護馮保,來平衡其他勢力,保持司禮監內部的穩定。
馮保的特點
太監都是自小進宮的,當中很多人是沒有文化的,當中聰明、有擔當的人并不多。可見馮保在這群人,中是出類拔萃的。
他雖手段陰柔,但機敏過人,善于察言觀色,執行力極強。
從馮保猜透嘉靖心思,可以看出他的嗅覺很靈。
之后他在裕王府,帶好世子,與李妃示好,實則是押注未來皇權的遠見,呂芳未必不欣賞這種眼光。
因為馮保做了一些事,名聲不好,只能說他會鉆營,但不是沒有底線。
呂芳才會花心思教導他,認為馮保仍有調教余地,通過庇護和引導,可將其轉化為己方棋子。
呂芳的布局
御前財政會議,呂芳已經看出了端倪,嚴黨和自己必然會被清算,因此要早作打算。
司禮監盤根錯節,陳洪對自己的位置虎視眈眈,因此呂芳要培養新生代的宦官,保持內部平衡。
當然將馮保送去裕王府,也是呂芳向裕王示好,實則是默許他成為自己與裕王之間的“隱形紐帶”。此舉既為未來留退路,也避免直接站隊,引發嘉靖猜忌。
呂芳深知自己難以久居高位,需提前物色可靠繼任者。
馮保的野心與能力符合這一需求,呂芳通過庇護施恩,將其收為己用。
作為師傅,呂芳將自己一生的經驗傳授給弟子,實則是以過來人身份引導后輩少走彎路。
呂芳并非道德完人,他深諳官場生存需在理想與現實間妥協。
馮保的“小人”行徑本質是底層宦官的求生本能,呂芳對此抱有一定理解,因此也能包容。
呂芳這么做,也是宦官集團的傳承:明代宦官權力依賴師徒傳承(如呂芳→馮保→……),呂芳需維系這一鏈條以確保集團利益延續。
呂芳遵循三思原則,給自己提前留后手。
思危:呂芳預見到嚴黨倒臺后清流上位、宦官集團可能被清算的風險。庇護馮保(裕王未來的親信),是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思退:呂芳教導馮保“置之死地而后生”,實則是傳授自己的退身之道。
例如,他讓馮保在裕王府前長跪認錯,表面懲罰,實為助其洗白身份,贏得裕王陣營接納。
思變:馮保代表宦官集團中少有的“可變因素”,呂芳通過控制他,間接參與未來權力重構。這種布局遠超陳洪等短視者的權斗層次。
呂芳對馮保的庇護絕非簡單的“護短”,而是權力算計、人性洞察與歷史規律的綜合結果。
在短期內,呂芳利用馮保的能力制衡陳洪、維系司禮監穩定。
中期:則是通過馮保搭橋裕王集團,為嚴黨倒臺后的權力洗牌做準備。
長期:則是投資馮保作為宦官集團的未來支柱,延續自身政治遺產。
這種策略完美體現了呂芳“三思”智慧——表面保護一個“小人”,實則下一盤跨越時空的權力大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