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曹魏大將軍曹真病重,司馬懿臨危受命。兩軍對壘隴西,司馬懿自信滿滿,欲以“速戰”掐滅蜀軍鋒芒。
誰料諸葛亮布下“八陣圖”,以守為攻,誘魏軍入甕。鹵城一戰,魏軍尸橫遍野;木門道追擊,名將張郃中伏身亡。《三國志·諸葛亮傳》載:“懿追亮,至木門,與亮戰,飛矢中郃膝,薨。”
司馬懿望著張郃的尸首,幡然醒悟——野戰,他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此戰過后,司馬懿帳中燈火通明,反復推演戰局,最終得出八字方針:**“堅壁清野,耗其糧草。”** 他對副將郭淮嘆道:“諸葛亮善陣不善攻,蜀道糧運艱難,彼欲速戰,我偏不遂其愿!”
五丈原對峙:一場糧草與耐心的生死賭局
三年后(234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五伐中原,聯合東吳東西夾擊,勢如破竹。司馬懿早非吳下阿蒙,他龜縮渭水南岸,深溝高壘,任憑蜀軍罵陣,閉門不出。
諸葛亮豈是坐以待斃之人?他派兵屯田渭濱,與百姓“分兵雜耕”,《華陽國志》稱:“亮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蜀軍一邊種糧,一邊挑釁。
為激司馬懿出戰,諸葛亮甚至送去巾幗婦人之衣,譏其怯戰。魏將憤慨,紛紛請戰,司馬懿卻笑著對使者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天時VS龜縮:諸葛亮的致命短板
表面看,諸葛亮占盡優勢:深入敵境,屯田自足;司馬懿軍心浮動,曹叡連發敕令催戰。但司馬懿算準了諸葛亮的命門——蜀漢國弱,十萬大軍已是極限!
諸葛亮原本志得意滿,甚至告知了李嚴此次北伐的計策,上策就是要斷掉司馬懿大軍的后路。但前提是糧草供給得跟得上!若此計成,司馬懿腹背受敵,必破無疑!可惜李嚴督辦軍糧不夠賣力,就派人讓諸葛亮退兵。
后來,李嚴為了逃避責任,還偽造文書,結果,事情敗露,李嚴被廢為庶人。諸葛亮仰天長嘆:“大事去矣,此天不助漢!”
星隕五丈原:英雄終敗給時間
對峙百余日,諸葛亮日漸消瘦。秋八月,渭水北風驟起,五丈原燈火徹夜未熄。帳中,諸葛亮強撐病體寫下遺表:“臣若不幸,后事宜以蔣琬、費祎繼之……”
是夜,將星隕落。蜀軍秘不發喪,緩緩退兵。司馬懿見蜀軍營壘井然,嘆道:“真天下奇才也!”卻仍不敢追擊。《漢晉春秋》載:“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結語:臥龍遺恨,非戰之罪
諸葛亮五伐中原,看似敗于司馬懿的“龜縮大法”,實則困于三大死結:
1. 國弱糧匱:蜀漢人口不足百萬,十萬大軍已是孤注一擲;
2. 盟友掣肘:東吳雷聲大雨點小,李嚴內斗自毀長城;
3. 天不假年:若再活十年,屯田積糧,勝負猶未可知!
司馬懿曾評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
此言謬矣!若非“臥龍”以攻代守,蜀漢早亡;若非天時不予,五丈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嗟乎!五丈原秋風蕭瑟,千年后猶聞丞相長嘆:“再給我十年,必不負先帝托孤之重!”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漢晉春秋》)
諸位看官,你覺得諸葛亮為何在五丈原沒能贏下司馬懿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