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托孤劉禪于諸葛亮,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鎮守永安。公元231年李嚴因運糧不濟,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為推卸責任反而說諸葛亮擅自退兵,最終被廢為平民。從諸葛亮的副手,到被廢為平民,李嚴的悲劇全是咎由自取!
文武雙全,劉備器重
不得不說,李嚴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可謂是文武雙全。李嚴早期在劉表、劉璋手下都是地方官,治理地方都得到了能干的名聲。平定成都后,李嚴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還和諸葛亮、法正、劉巴等人一起制定《蜀科》,說明他懂律法。
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和曹操鏖戰,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不久,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后逃走。
李嚴先后在劉表、劉璋麾下都曾任職,曹操南征劉琮投降,李嚴寧愿投靠劉璋也不愿意投降曹操;213年劉備和劉璋反目,劉璋派李嚴率軍到綿竹抵擋劉備,李嚴直接投降劉備。李嚴這政治立場,絕對讓劉備把他當成自己的鐵桿,所以當劉備臨終托孤時,拋開趙云、魏延、吳懿等人,選擇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
爭權奪利,得寸進尺
然而,李嚴雖然有能力,但他的性格也有問題。《江表傳》記載:“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刻,茍利其身。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李嚴的同鄉陳震,也曾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有鱗甲”,意思是說李嚴這個人性格高傲,有很強的權力欲望,不是安分的人。
成為托孤大臣之后,李嚴更是頗為自得,而且不滿足自己的現有權力,得寸進尺對諸葛亮步步緊逼。具體表現如下:
1、公元226,諸葛亮進駐漢中,準備發兵伐魏,于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
2、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九錫可不是什么好的暗示,自從王莽篡漢以來,臣子受九錫,下一步就是自己當皇帝了。李嚴這么做,無非是在試探諸葛亮,同時希望自己權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3、公元230曹魏大三路大軍進逼漢中,為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調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并且說司馬懿已經開府治事了,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愿意北上漢中。
拙劣表演,悲劇收場
諸葛亮是有大志向的人,他只想北伐中原匡扶漢室,所以對于李嚴多有所謙讓。為了駁斥李嚴加九錫的建議,諸葛亮說如果滅了曹魏,就是加十錫又如何。而且李嚴的權力一直在加強,陳到任江州都督,歸李嚴統屬,后李嚴遷任驃騎將軍,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
諸葛亮始終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并肩合作的。然而李嚴卻步步緊逼,上演了拙劣的表演,逼的諸葛亮不得不出手。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后答應退兵。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于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么又退軍呢!”
李嚴這是為了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后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后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
不說由于糧草不濟,導致諸葛亮沒法繼續和司馬懿對抗,就是李嚴這番表演實在拙劣。有書信奏疏為證,李嚴空口白牙就想推卸責任,實在不像一個老成穩重的政治家。對于得寸進尺的李嚴,諸葛亮忍無可忍,于是上奏彈劾李嚴,后主廢其為民。
諸葛亮對于李嚴還是比較寬容的,只是把他貶為平民。公元234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于是發病而死。李嚴生前也常企望諸葛亮會再次起用他,因為他知道除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憤發病,這實在是讓人唏噓……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