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小米汽車悄然調整了SU7新車訂購頁面的功能描述,將原本的“智駕”統一更名為“輔助駕駛”。這一改動涉及全系車型:標準版的“小米智駕Pro”調整為“小米輔助駕駛Pro”,而SU7 Pro和Max車型的“小米智駕Max”則改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這一調整不僅是小米對自身產品定位的優化,更是對行業監管要求的積極響應。
更名背后的監管與安全考量
此次更名直接呼應了工信部及行業協會近期對智能駕駛領域的規范要求。4月16日,工信部明確要求車企不得使用“自動駕駛”“智駕”等模糊表述,需嚴格遵循《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標準,采用“輔助駕駛”等科學術語。小米的調整正是對這一政策的落實,旨在避免消費者因技術名詞的誤導而放松駕駛警惕。
此前,小米SU7在安徽的一起交通事故引發廣泛關注,涉事車輛當時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這一事件加速了行業對技術宣傳的反思,促使車企在功能命名和用戶教育上更加審慎。
行業共識:技術需透明,安全無妥協
小米的更名并非孤例。4月27日,華為聯合11家車企及中汽中心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強調“營銷透明”和“用戶為本”,呼吁明確功能邊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于4月21日發文,要求企業杜絕“L2.5”“L2.9”等過度包裝的宣傳話術。
目前,市場上所有新能源車的智能駕駛技術均屬于L2級(組合輔助駕駛),駕駛員仍需全程保持注意力。北京科協等機構近期多次辟謠“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的誤解,指出即便L3級也需人類隨時接管。
用戶教育成未來關鍵
小米汽車在官網中詳細說明了“端到端輔助駕駛”的能力范圍,例如車位到車位的導航輔助、停車場自動泊車等,同時強調駕駛員需承擔主體責任。這一更名有助于用戶更清晰地理解技術邊界,減少誤用風險。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進入“強監管”時代,車企在技術迭代的同時,也需通過規范宣傳和持續教育,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小米的主動調整,為行業樹立了合規化的標桿,也提醒消費者:技術是助手,安全永遠握在自己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