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某私立醫院因違規為單身女性提供“定制化”試管嬰兒服務引發軒然大波。該醫院不僅公開宣傳“精子菜單”——捐精者的學歷、身高、長相均可任選,還承諾“合同約定嬰兒性別”,月均完成三四十例單身女性試管案例。這一事件將生育權、法律紅線與倫理爭議再次推向輿論風口。
一條龍的“生育流水線”
據披露,該醫院的服務流程高度商業化:從“精哥”庫的個性化選擇,到性別定制協議,再到“一個月完成取卵移植”的高效操作,儼然將生育轉化為標準化商品。工作人員甚至聲稱:“只要簽協議,性別包你滿意。”此類操作直接違反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中禁止性別選擇和商業供卵的明確規定。然而,更核心的爭議在于:現行法規要求試管嬰兒需“三證齊全”(結婚證、身份證、準生證),而該醫院卻對單身女性敞開大門,廣告語“無需結婚,圓母親夢”更顯挑釁意味。
法律空白與灰色產業鏈
我國法律從未明確禁止單身女性使用輔助生殖技術,但衛計委文件規定“禁止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問題在于,“單身婦女”定義模糊——喪偶女性、離異女性是否包含在內?2023年最高法曾判決支持喪偶女性鄒某移植冷凍胚胎的訴求,認定其“不違背公序良俗”,但這一判例也暴露了法律解釋的混亂。部分機構趁機鉆空子,以“合法助孕”為名,通過“國內檢查、泰國移植”等跨境操作規避監管,甚至形成地下捐卵、代孕的黑色產業鏈。
撕裂的社會共識
支持者認為這是生育平權的進步。北京大學教授王一方指出:“倫理不應阻礙技術,失獨家庭、大齡單身女性的生育需求應被看見。”社交平臺上,“單身媽媽聯盟”數萬成員以高學歷、高收入的單親養育實踐挑戰傳統家庭模式。反對者則擔憂“基因超市”可能催生定制嬰兒的倫理災難,法律學者薛軍警告:“當孩子涉及基因母親、代孕母親等多重角色時,親子關系將陷入無盡糾紛。”
破局之路:在秩序與人性間尋找平衡
面對爭議,國外經驗或可借鑒:英國允許單身女性試管但嚴禁商業代孕;美國加州要求代孕需經司法審核。我國亟需三步走:
- 明確法律邊界:細化“單身女性”定義,區分喪偶、離異等特殊情形;
- 建立倫理審查機制:由醫學、法律、社會學專家聯合評估個案合理性;
- 疏堵結合:嚴打黑色產業鏈的同時,開放正規渠道滿足合理需求。
正如某網友所言:“我們想要的不是違法,而是一條合法的路。”當科技賦予人類改寫生命密碼的能力時,法律與倫理的平衡點或許在于:既尊重個體生育權的溫度,也堅守社會規則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