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主辦的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暨新時代青年先鋒獎表彰活動在中央團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代表齊聚一堂。其中,襄陽南漳青年企業家、襄陽金美科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明,作為全省青年代表,以“鄉村振興領域領頭雁”身份榮獲新時代青年先鋒獎,并作為該獎項的湖北省唯一代表登臺領獎。
“干農業11年,榮譽的背后是辛苦付出,更是沉甸甸的責任。”雙手緊握鮮紅的榮譽證書,劉曉明激動萬分:“打造智慧農業新業態,讓科技興農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37歲的劉曉明,出生于南漳縣九集鎮一個普通農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與“看天收”的無奈,成為他最深刻的童年回憶。2009年,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畢業后,劉曉明放棄城市高薪,毅然返鄉。“在軍校見識過科技的力量,我就想,為什么不能把技術用到田里?”
2014年,劉曉明掏出所有積蓄創辦襄陽金美科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100畝土地,帶著一幫年輕人,嘗試有機蔬菜、瓜果種植,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
萬事開頭難,農業專業型人才短缺,傳統作業效率較低,他就帶領團隊從書上學,到外地看,請專家講,在地里試,逐個擊破瓶頸。僅用三年時間,公司實現年銷售額突破6000萬元大關,獲評“襄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做強企業是前提,科技助農才是劉曉明的目標和追求。后來,公司又聘請高層次、有專業特色的應用型農業人才充實團隊力量,與湖北省農科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北文理學院、武漢光電研究院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每年投入近千萬元科研經費,探索農業機械化向智能化的轉型。
在南漳縣城關鎮田家營智慧農業基地,40座數字化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搭載北斗導航的自動噴灑農藥機器人正精準作業,一部手機即可遠程調控溫濕度。“這臺機器人每小時作業20畝,省藥40%,每年可為公司節省支出550萬元,去年還拿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劉曉明自豪地說。
十年磨一劍。如今,金美科林已手握3件授權國際PCT專利、25件國內發明專利、16件實用新型專利,主持三項國家標準項目與兩項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國家支撐技術重點課題,自主研發出12款適用于大棚植保、旋耕、起壟、采摘的智能農用機械設備,在武漢、襄陽兩地建成5座智慧農業基地,推廣農業種植新技術10項,培養新型職業農民2000余人。
2024年,金美科林公司銷售收入突破7000萬元,成為輻射帶動農業合作社7個、農業生產基地2000多畝、農戶100多戶的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后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4中國制造消費者信賴品牌、湖北省瞪羚企業、湖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多項榮譽。
在致力科技興農的摸爬滾打中,劉曉明也收獲了博士學位、高級農藝師職稱,被授予亞洲智慧農業領軍人物、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湖北省創業就業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怎樣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抱團發展,幫助更多青年實現創業夢?2018年,劉曉明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自掏腰包創辦南漳縣青年創業孵化園。1萬平方米的園區內,辦公區、培訓室、種子基金一應俱全。
“有困難找曉明。反正一有難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他很熱情也很有耐心,能很快速地幫我們解決,平時還會主動問我們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創業青年敖濤說,自2018年入駐南漳縣青創孵化園至今,他的企業年產值已超千萬元。
孵化園累計培育企業60余家,舉辦“創業門診”200余場,解決貸款、技術難題300多件。劉曉明還牽頭成立南漳縣青年企業家協會,吸納54家會員企業。在他看來,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科技興農、產業強農需要越來越多的青年與鄉村雙向奔赴,而自己扎根農村大地、致力科技興農,將一如既往發揮青年先鋒引領帶動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新技術、增添新活力。
編輯:王宇 審核:王永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