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張老師手里的保溫杯重重磕在桌上,辦公室里所有人都轉頭看向她。電腦屏幕上刺眼的"未通過"三個字,像根針扎進她心里。去年全校12個參評老師,居然只有入職剛滿五年的小陳通過了。
教師食堂里,老教師們端著餐盤圍成一圈。"我?guī)У陌嗄昴暝u優(yōu),論文也發(fā)了兩篇,怎么就不行呢?""我教齡都二十年了,總該輪到我了吧?"七嘴八舌的議論聲中,教數學的王老師突然壓低聲音:"聽說小陳給評審專家塞了紅包?"
真相直到上周五才浮出水面。教育局教研員李主任來校指導時,指著小陳的教案說:"看見這個細節(jié)了嗎?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貼著便利貼,寫著'小林的注意力曲線''第二組討論卡殼點'。"原來現在的評審標準里,"以學定教"不是句空話,得拿出真憑實據。
翻看小陳的教案本,密密麻麻的批注讓人吃驚:3月12日,發(fā)現小美總在應用題第三小題出錯,課后單獨輔導時發(fā)現她沒理解"單位換算";4月8日,調整小組座位后,后排學生舉手次數增加30%;5月20日,給理解慢的學生設計分層作業(yè)......這些鮮活的記錄,像一部生動的教學紀錄片。
想起去年集體備課時,小陳在辦公室寫教案到天黑,還被老教師調侃:"又不是新老師,搞這些花架子干什么?"現在想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才是評審專家最看重的"教學心電圖"。
想順利通過評審,這三個秘訣要記牢:
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學反思不能臨時抱佛腳。建議每天課后花5分鐘,在本子上記下"今天最意外的課堂生成""哪個知識點學生卡殼最多"。這些零散的記錄,半年后就是最鮮活的教學案例。
還有個小竅門:準備個電子相冊,把學生作業(yè)的進步軌跡拍下來。比如小明從歪歪扭扭的錯題本,到工整的訂正筆記;再比如某個后進生單元測試從58分到82分的試卷。這些看得見的成長,比任何文字都有說服力。
最關鍵的是,申報材料要講好"教學故事"。不要簡單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而要寫清楚"為什么選擇這個方法""學生有哪些具體變化"。就像有位老師寫道:"當我發(fā)現第三組討論總是冷場,就把性格外向的小張調過去當'火種',結果他們組成了全班發(fā)言最積極的......"
評高級職稱這事兒,說到底比的是誰更懂學生。那些藏在教案邊角的批注、作業(yè)本上的紅筆印記、課間十分鐘的談心記錄,才是最好的"教學身份證"。畢竟,教育不是流水線作業(yè),而是與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對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