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部隊中,比較出名的軍級或師級部隊有不少,像第5軍、新1軍、新6軍,以及整編74師等,很多人都比較熟悉。
但再往下,像團級部隊,打出名聲且有自己“外號”的,就屈指可數了。
而這其中,隸屬于黃維12兵團的18軍118師33團,就有“老虎團”之稱,該團戰斗力究竟如何呢?雙堆集戰役中,打的最慘烈的戰斗之一,即大王莊爭奪戰,便是我軍與這個“老虎團”之間的硬碰硬較量。
一、“老虎團”的由來
“老虎團”這個稱呼,其實并不是這個33團的準確外號,其在國軍內部叫“英雄團”。
該部的上一級單位是18軍118師,而118師原本隸屬于國軍87軍序列(遼沈戰役中的87軍為重建部隊),在1945年(一說是1944年)轉隸到了18軍。
轉到18軍后,考慮到該師實力太弱,時任該軍軍長的胡璉,就從18軍的兩支基干部隊,也就是11師和18師之中,分別抽調出了一個團,劃撥給118師。
這兩個劃撥至118師的團,一個是11師的33團,另一個則是18師的54團,而我們要說的“老虎團”,便是其中33團。
33團當時的主要組成,是以老兵為主,該團的不少官兵,是自18軍建立時便在,因此算是經歷了大小多場陣仗。
到了抗戰結束后不久,即1946年,國軍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其中軍級部隊改為整編師,18軍則成了整編11師,師長胡璉,下轄11旅、18旅和118旅。
其中33團,當時屬118旅建制,而該團之所以能被稱為“老虎團”,那就得說到南麻戰役了。
我們都知道,在1947年5月,華野打響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經此一戰,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被全殲。
而對于國軍來說,74師的覆滅,更多的則是震撼和心悸。
心悸就在于,誰也沒想到這么一支精銳部隊會被華野全殲,正因如此,在孟良崮戰役后國軍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思考,同時也結合74師的“慘痛教訓”,改變了之前的戰術戰略。
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部隊出擊時不再一字排開,而是改為“密集平推、步步為營”,用國軍當時的話來說就是,“并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擊”。
而這么一來,就給華野帶了不小的麻煩,由于敵人兵力太過密集和集中,自然就難以尋找到殲敵機會。
在此之后,華野為尋找戰機一分為三,其中陳毅、粟裕帶領二、六、七、九縱在沂水方向迎敵,并在南麻一帶,對上了胡璉的整編11師。
而胡璉這邊,用來防守正面吳家官莊陣地的,正是118師。
由于胡璉在南麻一帶修建了大量的“子母堡”以及各種工事,這就讓華野在進攻時極為纏手,華野二縱的戰史就記錄,“敵工事構筑上,以子母堡為陣地核心,外圍配以地雷、集束手榴彈等......各堡之間相互聯通,兩側多有掩體和交通溝。”
這種密密麻麻的地堡,是華野之前的戰斗中很少遇到的,加上當時因為正值雨季,炮彈、手榴彈受潮,就導致了此戰打的極為不順。
而敵118師在戰斗中,會先派出小股兵力襲擾我軍,以便讓華野突進部隊過早展開進攻,等到華野攻擊部隊占領一部分前沿陣地后,則馬上發起猛烈反擊,利用炮火優勢,切斷華野突進部隊與后方的聯系。
這么一來,就給華野造成了不小的傷亡,除此之外,118師還會利用假投降的方式從背后進行偷襲,可謂是相當的狡猾和奸詐。
除了奸詐與狡猾,118師南麻戰役中還表現的極為頑固,當時118師有一個加強連守在南麻外圍陣地馬頭峪,當華野基本占領該陣地時,這個連差不多已經被徹底消滅,無一人愿意投降,并且,僅剩的幾個傷兵,還試圖找機會扔手榴彈。
南麻戰役后,118師33團被國軍授予“英雄團”稱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老虎團”的外號被慢慢叫開。
二、黃維的安排
1948年,國軍鑒于在正面戰場上的頹勢,因此對部隊再次進行整編,恢復了軍師編制,整編11師恢復為18軍。
不久之后,國軍以胡璉兵團為基礎,又組建了第12兵團,下轄第10軍、14軍、18軍和85軍。
這四個軍中,10軍和18軍都是胡璉的嫡系,因此,這個12兵團理應是由胡璉任兵團司令的,當時任18軍軍長的楊伯濤,甚至已經擺好了慶祝宴,準備慶祝胡璉升任兵團司令。
結果,由于白崇禧的摻和等多重因素,胡璉并未升職成功,而是由黃維擔任了12兵團的司令一職。
胡璉之所以沒能當上兵團司令,這其中的爭權奪利相當復雜,在此就不展開贅述,我們重點來說一說淮海戰役中,那個“老虎團”33團的表現。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國軍黃百韜部在華野的圍追堵截下,被包圍在碾莊一帶,經過數日苦戰,黃百韜的7兵團被消滅在了碾莊。
黃百韜部覆滅后,國軍李延年的6兵團以及劉汝明的8兵團驚懼無比,十分擔心自己也會被我軍包圍消滅,于是,這兩人就開始縮手縮腳,部隊前進速度也大大降低。
而他們這一慢,就讓我軍抓到了一個戰機。
在黃百韜覆滅前夕,國軍為救7兵團之危,同時也為了打通徐州到蚌埠之間的聯系,曾下令李延年、劉汝明和黃維向北推進,其中,黃維是走蒙城到宿縣這一路。
原本三個兵團齊頭并進的話,還真讓我軍不好打,結果在黃百韜覆滅后,李延年、劉汝明放慢了速度,這就讓黃維的位置突出了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淮海戰役總前委當機立斷,決定由中野主力對黃維實施圍殲,以華野主力阻擊前來救援黃維的國軍。
命令下達后,中野全線出擊,而黃維在到達南坪集一帶后,也發現了似乎有被解放軍合圍的風險,因此就試圖向李延年靠攏。
但中野豈能讓他完成靠攏?最終,黃維被包圍在了雙堆集一帶。
被包圍之后,黃維自然不肯坐以待斃,期間曾嘗試突圍多次,但均被中野打了回去,不過,當時的中野元氣尚未恢復,且嚴重缺乏重武器,因此,想要吃掉與自身兵力相差無幾的黃維兵團,肯定是存在相當大的困難的。
關鍵時刻,按照總前委的指令,華野七縱運動至雙堆集南側,其中七縱的20師,在中野六縱司令員王近山的指揮下,計劃與六縱46團并肩戰斗,向尖古堆、大王莊發起進攻。
防守在尖古堆的,是當初與敵33團一同調往118師的54團,該團在南麻戰役后被授予“威武團”稱號,此時該團隸屬敵12兵團第10軍114師,而防守大王莊,則是“老虎團”敵33團。
尖古堆和大王莊這兩個地方,是黃維核心陣地的重要屏障之一,這兩處一旦被攻破,那么我軍便可長驅直入,因此這兩處至關重要,而黃維把54團和33團放在這里,用意十分明顯,那就是相信這兩個團,絕對不會讓他失望。
三、血戰大王莊
戰斗最先在大王莊打響,面對華野和中野的聯手進攻,敵人這個“老虎團”猝不及防,在12月9日被趕出大王莊,但短短兩個小時后,也就是9日晚22時,這個33團就在黃維的強令下,向大王莊進行了極為瘋狂的反撲。
曾任中野六縱46團一營教導員的左三星,對這次戰斗印象極為深刻。
他回憶說,在戰斗打響后,沒打多久他就開始覺得不對勁,哪里不對勁呢?這股來反撲的敵人,不僅槍打的很準,同時還敢貼身近戰,只要其有機會近身,馬上就會用刺刀進行白刃戰。
最讓左三星忘不了的,是從戰斗開始到徹底打退敵人,他身邊的通信員犧牲了六個。
左三星的回憶絲毫不錯,大王莊戰斗,是整個雙堆集戰役中打的最為激烈的戰斗之一,敵我雙方基本上是逐屋逐戶的在進行反復爭奪,多處陣地是在反復拉鋸中,得而復失又失而復得。
由于敵人極為兇殘且反復進攻,因此46團傷亡極大,在擋住了敵十多次進攻后,46團已經到了極限,其中46團的9連和10連,已經僅剩10幾個人,而左三星,也做好了與陣地共存亡的準備。
關鍵時刻,同樣損失嚴重的華野七縱,把最后一支預備隊也投了進來,這支預備隊是七縱的警衛連,一共150多個人,看到他們上陣,左三星也意識到,已經沒有其他隊伍可派了。
而這150個人,個頂個的都是精英,用左三星的話來說就是,“小伙子個個人高馬大、動作利索,手里拿的也都是“好家伙”,看氣勢就知道不一般”。
有了這支精銳投入,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敵33團,自然成不了太大氣候了,不過即便如此,敵殘兵還是相當頑固,包括還能端起來槍的汽車兵、通訊兵,甚至還有伙夫和馬夫,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而是繼續頑抗到底。
最終,七縱警衛連在付出了超過一半的傷亡后,才將敵33團最后的有生力量消滅干凈。
而隨著33團的覆滅,標志著大王莊這個重要據點已經被我軍牢牢掌握的手中,與此同時,防守在小王莊,且全程目睹了我軍與“老虎團”血戰的敵85軍23師67團,早已沒有了之前的心氣兒,他們太清楚“老虎團”的厲害,如今照樣被我軍消滅,所以該團團長當機立斷選擇了投誠。
就這樣,小王莊不攻而克,而隨著大小王莊的攻克,以及被黃維深深倚重的“老虎團”被全殲,預示著國軍12兵團的末日也要來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