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層以上,逛的是面子,B1B2,消費的才是里子。
這年頭大部分商場,地上和地下完全是兩個光景。
一層以上門可羅雀,服裝、美妝、運動、影院,沒有一個能打的。好一點的位置都改賣新能源車了。
到了B1B2,就是另一番面貌了。奶茶搭著炸串,撈面挨著拌飯,還有中西式烘焙挑逗多巴胺。就算是個機器人路過,也得往你的充電口里塞兩斤糖油混合物。
有了餐飲扛大梁,再來兩家雜貨店,賣點聯名谷子小潮玩,再加一家奧樂齊或者盒馬NB這樣的折扣超市,一到周末不說人山人海,那也是人聲鼎沸。
甚至有些網紅品牌,會跳過一層的王牌鋪位,反過來選擇負一層開店。
結果就是,大家坐著地鐵過來,逛完B2逛B1,飯也吃了,奶茶也喝了,店也逛了,熱鬧也湊了,直接轉頭地鐵回家,連地面都不用出。搞得如今的購物中心,差不多都要變成一門地下生意了。
那么,是什么讓B1B2成了商場的主力樓層?
這期內容,我們來聊商場負一層的商業。
01
在我看來,商場這東西,一層以上,逛的是面子,B1B2,消費的才是里子。
以前我不懂事,愛面子,現在想明白了,覺得自己像個傻子。
都2025年了,大部分商場從頭逛到尾,已經找不出什么特別值得消費的東西了。
化妝品?是直播間不夠便宜,還是雙十一沒囤夠貨?
衣服鞋子?是得物款式不夠多,還是拼多多價格不夠低?
數碼用品?有啥是百億補貼都搞不定的?
電影院?咱們是春節檔那幾部還沒看膩嗎?
說實話,除了奢侈品和珠寶首飾,我還真找不出什么錢是非得在商場里花掉不可的。要說有,恐怕也就只有吃飯了。
別看一家購物中心,動不動就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個平方,所有的店鋪加起來也就三類:
購物、餐飲、娛樂。
最重要的肯定是購物,人家名字都叫購物中心,首要目的肯定是讓你進來買東西的。一層二層最核心的黃金鋪位,一般也是給這些做零售的。
像餐飲、娛樂(KTV,電影院,游戲廳)這種業態,一般就放在頂上兩層或者B1B2這些沒那么好的位置。
一方面,它們利潤不高,租不起一樓二樓的鋪位。另一方面,吃飯娛樂確實是日常剛需,是可以引流的,把它們藏得深一點,也能誘導顧客在商場里多逛逛,說不定就買了呢?
早年電商還沒那么發達的時候,三大業態有個比較公認的黃金比例:
購物、餐飲、娛樂,5:2:3。
但那是電商崛起之前,如今貓狗抖拼四大天王狂打價格戰,外加美團快手紅書得物閑魚差異化競爭,線下零售那是一退再退。
娛樂業態也沒好到哪里去,原因也差不多,這個世界上,什么娛樂方式能有手機好玩?
算來算去,只有餐飲是最堅挺的。畢竟咱們也不可能頓頓外賣吧?
結果就是前幾年,這個比例就變成了1:1:1。
盡管餐飲行業的日子也談不上有多好過,卷得令人發指,但相比之下,至少還有不少品牌在擴張開店。
于是餐飲在購物中心的占比日漸升高。
尤其是很多非高端的購物中心,或者小型的社區型商業中心,這幾年退租率明顯上升。
那些租不出去的商鋪,招商經理只能指望開飯館的老板和加盟商能幫忙接個盤,拯救一下已經很高的空鋪率。
于是這幾年,我們發現,以前窩在購物中心五樓六樓的餐廳,如今已經滲透到二樓三樓了。過去留給耐克阿迪的黃金商鋪,有不少都被霸王茶姬搶占了。
現在的購物中心,越來越像一個大型的美食廣場,一個裝修精美的大食堂了。
02
那么,為什么又是B1B2成為了餐飲必爭之地呢?
還是那個道理。一層以上,逛的是面子,B1B2,消費的才是里子。
在商場,開個常規的飯館,動輒就是三五百平。按照行業平均水平來看,鋪租一般占到營收的三成左右。也就是消費者人均消費100塊,就有30塊要流進商場的腰包里。
但這些只針對商場樓上的餐飲,地下世界,有自己的玩法。
B1B2的餐飲,都是小餐飲,和樓上那些大家伙們完全不一樣。
這里不是奶茶就是咖啡,不是小吃就是快餐。
小的檔口七八平米就差不多了,顧客拿了就走。
大一點的,也就幾十平到一百平左右。
像麥當勞,肯德基這種面積動輒達到兩百平的,在樓上屬于小店,但在地下世界,那就是巨無霸。
面積小,加上位置又在地下,租金成本就降下來了。
另外,許多商場本身就是地鐵上蓋,B1B2還承擔著地鐵出站口的便利,人流量很大,因此非常適合做一些客單價不高,但是能高頻消費的生意。
也就是「就算是條狗路過也得嘗一口再走」的那種餐飲,比如奶茶、比如小吃。
簡單來說,商場B1的餐飲,遵循模式是「低租金+低單價+高人流+高頻次」,雖然每單賺的不多,但里面的租金含量也不高,消費者花的每一塊錢,大部分都能吃進肚子里。
既然我消費看重的是里子,那對不起了,不是樓上吃不起,而是B1更有性價比。
更重要的是,盤踞在商場B1B2的餐飲品牌們,大部分都是連鎖品牌,都是靠中央廚房和供應鏈撐起來的。
可以說,商場的地下,就是預制菜的天堂。
預制菜比例高了,別的不說,出餐效率一定是最高的,也一定是最能節省門店人力,減少門店面積的。也許口味是平庸了一點,但成本也低啊。
歸根結底,如今的消費者是很聰明的,你可能從他們身上賺到溢價,但從他們身上賺到溢價不太可能。
03
最近有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做商場NPC。
意思是現在年輕人逛商場的流程都驚人的模式化。
第一步,進入店鋪。
特別是名創優品、泡泡瑪特、KKV這種,一路過就會產生「任務被觸發的感覺」,不由自主想進去逛一圈。
第二步,體驗商品。
標準流程就是捏玩偶、聞香水、戴帽子、試指甲油,拍幾張照片,與其說是購物,不如說像在做市場調研。
第三步,價格競猜。
互相詢問:你猜這個多少錢?隨后達成「鬼才買」、「搶錢嗎」的共識,并狠狠吐槽。
第四步,找吃的。
逛累了,找一家奶茶、炸串,苦了誰也不能苦了這張嘴,補充了體力才好繼續逛。
第五步,刮刮樂。
快逛完了找家彩票站,運氣好就是一夜暴富,運氣不好就是為慈善事業助力了,怎樣都不虧。
總之,現在年輕人去商場逛一圈,完全可以把消費限定在口腹之欲,把范圍限定在B1B2。
B1B2的火爆,完全是因為如今只有這里,還有被消費的價值。
而在商場的一樓二樓,我們看到的,是購物中心這種傳統的線下商業模式正在快速崩塌,普通的,標準化的線下零售已經來到了被時代淘汰的邊緣。
地下樓層餐飲再火爆,也無法挽回購物中心步入黃昏的命運。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