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荒誕事件背后,暴露出學術風氣的浮躁”
近日,有媒體報道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中出現“男性病例”一事,其中兩篇涉及文獻均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如宮頸癌、高危產婦等論文中出現多個男性病例。對此,《中國醫藥指南》雜志社在其官網發布聲明,稱經調查,該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的審稿流程存在漏洞。該雜志社對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5月6日澎湃新聞)
須知,準確性是論文可信度的基礎。一篇“不辨男女”“患者和患兒表述混亂”的論文,如何讓人肯定它的學術價值?是怎么發表在國家級學術期刊上的?
出版社發表論文,應由專業人員進行全面審核編輯,包括數據的合理性和結論的科學性等,都要無一遺漏反復論證,然后才能發表,整個過程需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規范。作者寫錯了字,審稿者又馬馬虎虎毫不負責,荒誕的情節才一路開了綠燈。
事關學術界聲譽,出版社方面應嚴格整改,強化論文審核標準和審查責任,避免類似現象再次發生。作者也應反思,怎么會把婦科病例的性別寫錯?一時筆誤尚可修改,要是涉及學術不端,那就不是小事了。
一次次荒誕事件背后,暴露出學術風氣的浮躁——重發表不重論文、重數量不重質量。在一些人眼中,論文只是考核、評職稱的工具,只在乎有沒有論文發表、發表的期刊是否權威,而根本不看論文寫了什么、寫的怎么樣。所以,才有了粗制濫造的論文,甚至催生出中介“代寫代發”的歪門邪道。
破除“唯論文”評價亂象,一方面,需重申論文創作的初衷,在于推進學術學科發展,而非將期刊發表視為唯一標準;另一方面,需將論文發表與考核、評職稱解綁,把人才從“唯論文”評價中解放出來,也從根本上治理審核不嚴、錯漏百出、弄虛作假等學術不端問題。
學術期刊的權威性,不僅在于學術研究的嚴謹創新,其發表流程也該純粹嚴肅。嚴肅處理是應有之義,但開除編輯不是根治良方。莫讓劣文逐良文式的論文發表模式,再為害學術了。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韓靜
二審:陳若松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