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慶陽
由中華詩詞學會主辦、江蘇言恭達文化基金會等單位承辦的“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于4月26日在北京舉行。“言恭達助學行動”是為了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要求,致力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一項公益盛事。活動面向全國在校中學生、大學生和教師,以激勵當代廣大師生投身于詩、書、畫三者融通的藝術創作與傳承,以詩言情,以書表意,以畫抒懷,謳歌新時代,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時代元素和活力。
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覽現場合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進程中,最為突出并獨有的特性就是連續性,而連續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傳承。可以說,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社會的重要責任,也是每個人的責任。沒有傳承,中華文化就沒有超強的凝聚力、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就不會具有突出的創新性。畢竟,“中華文化活著,歷史才活著,中國書畫才活著。”(言先生語)“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的舉辦,既為廣大在校師生搭建了藝術交流平臺,又開辟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詩書畫融通的新路徑。中華詩詞學會詩教部副主任、策展人李建春稱:“‘言恭達助學行動’的舉辦,可謂如明珠閃耀于藝術星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示范。言恭達先生憑借此次展覽,將美育理念落地,為詩書畫‘三美合璧’的理想目標樹起旗幟,彰顯出一位藝術家‘為往圣繼絕學’的時代擔當。”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從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就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詩(文)是文字的藝術,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繪畫是色彩的藝術,三者分別屬于不同性質的藝術門類,但同作為古老哲學范疇下的文學藝術,它們又有高度的相通性,比如說畫是“有形詩”“無聲詩”,詩為“無形畫”“有聲畫”,以及“詩畫一律”“書畫同源”“詩畫同源”等。彼此間保持著審美乃至意識形態的統一性,能夠達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效果。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深刻指出漢字有意音形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對于一件詩書畫融通的藝術作品來說,也有此三美,書法的可讀可聞,謂音美;繪畫的應物象形、隨物賦形,謂形美;詩歌的節奏韻律,謂意美。此三美在一件作品中渾然一體,在二維平面上呈現三維的視覺效果,甚至帶來四維藝術的感受和體驗,最大限度展現出傳統藝術的本質和張力,也為讀者提供了寶貴視角和具象演繹。
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藝術創作是中國文人藝術精神與文化追求的集中呈現,所以古代大多數文人都是身兼詩人與書家、詩人與畫家、書家與畫家的雙重身份,或身兼詩人、書家、畫家的多重身份,這是歷代文人書畫的主要特征,也是歷代書畫家的畢生追求。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之法透于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于書,而書無不神。”清晰地闡述了書法、繪畫藝術創作的密切關系和相互影響。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雖然書、畫處于詩歌的從屬地位,但同樣成為抒情言志的載體,這也是蘇軾對“詩書(畫)一體”觀的核心表達。蘇軾又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揭示了詩人畫家王維詩畫互融的獨特美學境界。這也如沈宗騫的理解:“畫與詩,皆士人陶寫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詩者,均可入畫”。古代文人追求詩書合一、詩畫合一的詩、書、畫三者融通,不僅有情感上的共鳴和默契,也包括形式上的合一。如《宋元文藝思想史》中所說:“宋元時期的文人進行書法創作時,習慣于以詩文為書寫內容,用書法飛舞的筆墨傳達詩人情意,讓人感到詩歌與書法的結合完全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過程。”正是宋元文人將詩書并稱,不僅提高了書法地位,也推動了書法文人化的進程。
活動現場嘉賓為獲獎作者頒獎
本次展覽教師組中詩書類“杰出藝術人才”獲得者張耀虎是西安美術學院書法系的一名老師,在近十年的書法創作中一直堅持書寫自作詩文。他認為詩書合璧、文質兼美是書法文脈的關鍵,深有體會地說:
當下書法創作的困境與局限,一方面是書寫本身的藝術難以突破,多以復制、仿書式創作為主;一方面是創作文本的選擇,多抄寫古代詩文。古人賴以自作詩文為文本內容的書寫,在當代卻變得只能去抄抄傳下來的詩詞歌賦了。當代的書法現狀,似乎呈現給我們的只能是當下人的筆墨加過去人的詩文。縱觀過去,嚴格來說單純的筆墨是難以代表當下整個時代的,唯有詩書一體的真實情感的復合式創作,才能更立體地體現書法文化的飽滿,亦能在歷史長河中有溫度地傳播。
中華詩詞學會責任與擔當,為促進詩詞與書法新時代創作的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意義。由過去的“沈鵬詩書畫獎”到今天的“言恭達助學行動”,沈鵬和言恭達兩位先生作為當代詩書一體創作的大家,都在關注當代藝術家在詩書畫、詩書方面的創作,聯合中華詩詞學會挖掘、助力詩書畫和詩書創作的藝術家,于詩文傳統在當代書法創作上的彰顯功莫大焉!
任何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它既要與傳統文脈不可分割,又要更多地融入時代當下的精神。詩書畫融通的傳承,本質上是讓那些日用而不知的古典文明在當下延續,進行時代文化的再創造。言先生說:“中華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檢驗過的優秀文化,我們要理直氣壯地構建縫合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審美情趣的文藝理論,用以指導我們文藝的發展,使之在世界文藝之林綻放異彩。”進行詩書畫雙重或多重的融通創作,能避免書法或繪畫割裂、孤立的傳承、弘揚,是將其放在深厚而寬廣的文化背景上做考量,以突出中國書畫的文化和藝術的雙重屬性。在當代社會中,詩書畫三者融通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現代文化的創新與延伸。打破藝術媒介的界限,將詩書畫融會貫通,可暢其胸臆,散其懷抱,任情恣性,進入“心手相應,物我兩忘”的創作狀態。如此出來的作品,才會有筆墨語言和人文內涵,有技有道、有藝有文,讓作品更加的氣韻生動和精神飽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遷,進行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既是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更加體現“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創作理念,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砥礪出新的經典。如言先生在《書學散步》一書中所說:
當我們回顧歷史上傳世經典的藝術作品時會發現,這些作品大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內容上,書寫記錄了那個時代深刻的社會生活或特定的人文事件;藝術上,是在傳承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又注入了那個時代新的元素,包括筆墨技法元素與時代精神元素,完成了一個時代藝術承繼與創造的輝煌。藝術作品的時代文化創造無非有兩個方面,即內容與形式的創變,“文”與“質”的互動。
于當下書畫家而言,往往在“怎么寫”“怎么畫”的問題上都很重視,然而卻忽略了“寫什么”“畫什么”,也就是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認知誤區。通過“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我們得到了“寫什么”“畫什么”的答案,那就是進行詩、書、畫三者或其中兩者融通的創作,這也是在落實藝術與文化并重、形式與內容并重、弘揚傳統與彰顯時代并重。言先生說:“詩書藝術創作的心理體驗是書家詩人的心靈與人類精神交融,是對宇宙生命與自我生命的雙重感悟。因此,一件書法的文字內容決定了作品的人文內涵,它是藝術語言與視覺圖式感人的前提。”言先生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就在于他有著詩書畫融通而孤翮振飛的高格,身上承載著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和風骨。學者李昌集稱:“從晚清、民國到當代,書法、繪畫乃至篆刻的互滲交通,成為造就書法家的普遍門徑。恭達即此歷史語境在當下的延伸所造就的代表性書家之一,所以他不但是一流書家,也是功力頗深的山水畫家,同時還是善作古體詩的‘詩家’。”
提倡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并非要求書畫家人人必須是詩人、個個都能以自作詩文來進行書畫創作,而是強調書畫的文學性,要求書畫家必須有文化的修養,都要做文化人,而非單純的手藝人。比如言先生在書法創作中經常書寫自作詩文的同時,按特定書法創作主題需要,也有意識地摘錄他人詩詞內容,但都是特有所需,特有所感,特意寫的。他在2017年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軍隊領導人的詩詞代表作為內容創作了大草長卷《軍魂頌》,借此來緬懷和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可以說,言先生書寫他人的詩詞文章,都是慎重選擇的結果,其文本大多具有文學性、經典性、話題性等特點。或“發而為文詞”或“選用一定的文詞內容”,皆能在這些內容中找到共鳴,因為他在創作中總是力求銜華佩實,讓書寫內容與書法形式相互依存,協調統一,從而達到藝術乃至文化上的一種完美。正所謂“人可以不作詩,但不可無詩心,此不僅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也有關系。”(顧隨《駝庵詩話》)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是一種有著很強連續性的文化形式,因而具有傳承性。而文化的傳承是一種社會傳承,這就需要依靠我們人類所特有的教育與學習。因此,于每一個書畫家而言,都要不斷地提升文化素養、錘煉專業技能并深化自我的思想、情感、審美、格調,以及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等。《詩經·小弁》:“有漼者淵,萑葦淠淠。”意謂深水潭邊,蘆葦等水草多茂盛。同理,強化書畫家的文化修養,自是有助于書畫藝術的提高。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寫到最后、畫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修養和人格修養。
言恭達教授在展覽現場致辭
言先生認為我們“要認真思考如何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化和優秀國際文化的本土活化,具有創造性地完成著雙向的活化,并取得時代文化創造的成果。”以此來看,當下倡導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無疑就是典型的方式。因此,言先生倡導、發起的“言恭達助學行動”首屆全國詩書畫展,是很有遠見卓識的一項舉措,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周文彰從三個維度高度概括了此次行動的深遠意義:是詩書畫融合之困而做出的破局探索、有著美育實踐與文化傳承的現實價值、從在校師生抓起是美育浸潤的長遠構建。這于當下林林總總的書畫展覽來說,無疑起到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縱觀本屆詩書畫展,不管是教師組還是學生組的詩書、詩書畫作品,都有對中華美學精神和審美風范的傳承弘揚,同時,也有對“兩個結合”文藝路徑的探索創新。這是將中華民族傳統文藝樣式中獨特的美學經驗、理論創造和實踐總結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而更加優化當下的藝術創作生態,讓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真正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這也是確定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導向——“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
大學生組中詩書類“杰出藝術人才”獲得者馬如飛,是一位來自新疆藝術學院書法專業的碩士,他感激道:“從沈鵬先生到言恭達先生,兩代書家以翰墨傳薪火,用慈心育桃李,這份文化擔當令我輩感佩。展覽不僅是技藝的呈現,更是文人精神的延續,我愿承繼前輩的風骨,在筆墨耕耘中傳遞人文情懷,讓書法藝術既存金石之氣,亦懷赤子之心。”
周文彰在展覽作品集前言中寫道:
言恭達,這位在中國書法家及文化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大家,對美育見解深刻。他認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邁向當代生活美學,需實現跨時代融合與轉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要貼合現代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當代生活美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要保留精髓并推動多元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基于此,他發起“言恭達助學行動”。
從昔日“沈鵬詩書畫獎”大賽到今天“言恭達助學行動”詩書畫展,皆是秉持美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從美育源頭出發,致力于中華傳統詩書畫的融通發展,無不說明沈鵬先生及言先生在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詩書畫的審美修養和人文修養而努力著。以建設詩書畫融通的藝術人才隊伍來推動當代中國書法事業高質量地發展,這也是在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同時給廣大文化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自我展示的平臺,助力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在當下蓬勃發展。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前提的,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本是傳統文人的必備技藝,然在當下藝術界卻成了一種稀缺:會作詩的不會寫字,會寫字的又作不了詩;會畫畫的寫不好字,以至于只能落個窮款,更談不上題畫詩。鑒于這樣的一個境況,倡導詩書畫融通的藝術創作,無論是在藝術思想上,還是在藝術實踐上,都是非常必要的。沈鵬先生曾寄語首屆“沈鵬詩書畫獎”大賽:
融會詩書畫,謳歌真善美,不要簡單地將多方面的才能看作“多面手”、看作一項技能,這是文化傳統,而且人文意識是傳統的精華,這在當前社會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吳昌碩詩云:“詩文書畫有其意,貴能深造求其通。”詩、書、畫三者融通的藝術創作,要“合璧”,首要“和諧”,重在詩書畫互通、共生共融,熔于一爐,即書技畫技相結合、詩境書境畫境相結合,呈現出“情”與“采”、“質”與“文”等內容與形式的全面融通。并不是說簡單地在畫上題寫自作詩就是詩書畫融通,這種表面形式的撮合往往不是基于審美認同和自我心性表達的內在要求,便會出現“兩張皮”的現象。由此來看,從事詩書畫融通的創作并非朝夕之事,需要久久為功,視為一生的修行。我們在展覽現場欣喜地看到,詩書或詩書畫一體的實踐創作與審美已經精妙融通到高校師生的書畫作品中,以人文的本真呈現出樸素的大美。而且詩書畫融通也如同美育的種子在中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引導他們對美的感知與追求,呈現出言先生所期望的“將藝術還原至文化,求真于經典”的美育效果。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詩、書、畫三者融通的藝術創作,折射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成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要務;“言恭達助學行動”則反映出言先生的文化價值觀和家國情懷——“我們必須遵循藝術發展的本體規律,呼喚全社會敬畏傳統、仰視經典、感恩時代、感悟生活、感知民生,努力創造出屬于我們的時代文化價值!”魯迅先生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流露出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從活動的主辦方中華詩詞學會,到沈鵬先生、言先生對活動的發起、資助,讓我們看到了當代書畫藝術家必須具備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這也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說:“真正的藝術家是社會生活的奉獻者而非索取者,熱愛的應該是自己心中的藝術,而不是藝術中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