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在人體組織中如“硬漢”一般存在,撐起人的挺拔身姿,給臟器提供保護。但是,創傷、骨折、骨腫瘤等疾病讓這位“硬漢”受傷造成骨缺損,讓病人失去行動能力,忍受巨大的痛苦。人的骨頭再生能力極為有限,當受損部位過大就需要依靠骨修復材料幫助骨頭再生。最難的地方是讓無生命的材料最終長成人體活的組織,讓病人重新站起來。
為此,賴毓霄博士從復旦大學畢業,2010年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帶領團隊奮斗十余年,從事醫學、生物學、材料學以及工程學多學科交叉的集成研究,攻克了3D打印骨科器械的多項技術難點,發明了高安全性和高活性的新型3D打印骨修復材料。這是一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降解、促進骨生成的活性人工骨。新型3D打印骨修復材料在植入缺損部位后,暫時代替缺損的骨頭,并在植入部位穩定釋放活性成分,促進缺損部位新骨再生,并逐漸被人體完全降解。
PART.01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從本科到博士,從中山大學到復旦大學,十余載的求學路,賴毓霄始終堅持心無旁騖、求知問學。2010年秋,賴毓霄從復旦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畢業,來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帶領團隊奮斗十余年,深耕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新興產業,聚焦于高性能骨科植入材料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工作,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3D打印活性可降解骨修復材料的創新研究,攻克了骨植入性材料的功能結構與活性多組分一體化3D打印技術,發明了高穩定性的智能3D 打印方法,成功賦予3D打印骨科器械 “個性化”和“功能化”的綜合性能,為創傷、骨腫瘤、骨壞死等骨科疾病的治療、康復提供了重大技術手段。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先進材料》《生物材料》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成果被《自然綜述》等國際期刊正面引用評價,獲得國內外同行廣泛關注。
PART.02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將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際臨床應用的過程看似尋常,卻艱辛,需要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尤其是這種3D打印可降解骨修復產品是一個全新的三類醫療器械植入產品,仍是領域空白,從產品研發、中試、到臨床轉化的路徑可以借鑒的例子很少,需要科研人員有勇闖無人區的信念和勇氣。賴毓霄帶領著團隊一遍遍地摸索,進行上千次的測試,以保證其穩定性、安全性、有效性,可用于人體。
賴毓霄致力于推動技術創新向產業及臨床應用的轉化,其團隊研發的系列新型鎂基骨科器械入選NMPA創新醫療器械目錄,成為深圳市首個獲得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的3D打印骨修復產品,亦是國際上首個進入多中心臨床試驗的3D打印鎂復合可降解聚合物骨修復產品。該研發成果為可降解骨填充材料的臨床前有效性與安全性評估提供了重要參考。
賴毓霄團隊研究方向與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發展要求高度契合。團隊積極響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邁向臨床應用,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構建從技術突破到患者受益的完整鏈條。團隊不斷探索,將創新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D打印鎂高分子骨修復材料,滿足骨與血管再生的多層次需求。經過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該技術最終實現轉化,并通過自主孵化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中科精誠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臨床轉化。
鑒于新醫療器械和醫學技術的臨床應用安全至關重要,團隊歷經上百次的驗證與優化,確保技術成熟可靠。通過與醫生的深入溝通與反復測試,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包括北京積水潭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及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在內的8家三甲醫院,為上百名患者成功實施了骨缺損治療,療效顯著。產品已完成多中心臨床試驗,針對多種病理性和創傷性骨缺損的治療效果顯著,現已提交注冊申請,預計2025年獲得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實現量產,為區域生命健康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這一系列技術的成功實施,不僅推動了深圳乃至全國生命健康產業鏈的升級,更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有力支撐。
PART.03
科學育人,育科學人
賴毓霄全身心投入教育與科研工作,致力于科教融合與國際化發展,積極構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成果轉化平臺。她擔任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深圳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等多個重要學術職務,并創立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華人骨研學會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助力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用增材制造專業委員會的籌建工作,同時成功主辦多場高端學術會議,有效促進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深入交流。
在教育方面,賴毓霄尤為重視人才培養,她不僅是團隊成員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更是引領他們勇攀科學高峰的引路人,鼓勵大家在不懈追求中成就個人輝煌。在她的悉心指導下,團隊成員李彩榮、李龍分別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和深圳青年五四獎章,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了新鮮力量。此外,團隊其他成員也在各自研究領域展現了卓越的科研實力與職業素養,多次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創新獎等殊榮。
PART.04
盡心履職,務實奉獻
賴毓霄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還積極從事社會服務及學術服務。她推動成立南山區政協婦聯界別委員工作站,深入了解婦女群眾的實際需求,致力于加強政協組織與婦女的聯系,凝聚各行各業杰出女性人才的智慧和力量,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賴毓霄積極推動“關于提升兒童友好服務質量”提案的落實,為深圳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注入新動能。賴毓霄還積極參加委員議事廳等社會活動,為深圳科學教育獻計獻策。
賴毓霄作為一位女科技工作者,為了兼顧科研和家庭,她出差北京上海都是當日往返。無數個日夜兼程,朝著自己的路與方向努力。整個科研生涯中,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過程,需要涉及科研、產業、臨床、評審等多個環節,十年磨一劍也未必能成功。她感恩一路上許多同行和朋友的幫助,感恩像家人般溫暖的實驗團隊。“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磨礪之后,才發現所有的經歷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
PART.05
個人簡介
賴毓霄,女,漢族,1981年3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員,現任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執行主任;曾獲2023年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金獎、2020年深圳市技術發明獎、2019年中國專利獎銀獎、2017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一等獎、2017年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 劉肖勇
編輯 | 董敏煒
審核 | 馮海波 張文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