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給我打電話,聊到孩子時,她滿是擔(dān)憂地說,孩子總愛說“我不行”、“我不敢”、“我沒有別人厲害”。
她嘆口氣:“才上小學(xué)二年級,就這么沒自信,將來可怎么辦?”
這樣的話,我還真在不少家長嘴里聽過。
孩子的自卑,往往不會突然出現(xiàn)。它像一顆種子,悄悄地,在生活的點滴中生根發(fā)芽。
有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一個孩子是否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帶給他的心理環(huán)境。
很多長大后自卑的人,回頭看自己童年時的經(jīng)歷,都能找到“為什么”的答案。
以下這3種家庭,尤其值得警惕。
一:“總在否定孩子”的家庭
“你看看你,就知道添亂。”
“這么簡單都不會,笨得跟豬一樣。”
“你能不能學(xué)學(xué)你姐?”
這些話,你是不是也曾聽過?
這些語氣中帶著否定、話語中藏著打擊的表達方式,最容易在孩子心中種下自卑的種子。
我曾碰到過一個女孩,她成績中等,性格卻極度內(nèi)向,幾乎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言。
和她聊天我發(fā)現(xiàn),她從小生活在一個“語言暴力”極重的家庭。
爸爸脾氣急躁,媽媽刀子嘴,她做什么都挨批評。
有一次考試,她數(shù)學(xué)考了91分,那是她平時很難達到的高度。
她拿著試卷開心地在家轉(zhuǎn)圈圈,結(jié)果爸爸第一句話,就是非常嚴肅地問:
“班上有考100分的嗎?”
她嚇得頓時一動不敢動,只機械地點點頭。
爸爸嚴厲地敲桌子:“那為什么考100分的人里邊,沒有你?”
她淚水一下就涌了上來,但卻強忍著不敢哭出聲。
從那以后,她學(xué)會隱藏情緒、壓抑表達,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勁”。
心理學(xué)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自卑不是天生的,而是成長環(huán)境中的比較、打壓、冷漠塑造出來的。”
如果孩子從小被反復(fù)否定,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就會慢慢變成:“我不行”、“我不值得被喜歡”。
即便能力再強,他也不敢往前邁出一步。
家庭中,最好的教育從“尊重孩子的感受”開始。
從否定到欣賞,從指責(zé)到鼓勵,是我們必須邁出的第一步。
二:“高控制、低溫暖”的家庭
有些父母,習(xí)慣事事為孩子做主,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卻從不真正聽孩子想要什么。
吃什么、穿什么、學(xué)什么、交什么朋友,甚至興趣愛好、未來去哪,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種家庭,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征——父母很愛孩子,卻不懂得給愛松綁。
心理學(xué)家鮑姆林德,將教養(yǎng)方式分為四種,其中“專制型家庭”,就是典型的高控制低回應(yīng):
只要求、不傾聽;只管理、不尊重。
而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即使表面聽話,內(nèi)心也可能是懦弱、自我否定的。
我的一個鄰居小男孩,從小被媽媽安排得井井有條:上最好的補習(xí)班,參加各類競賽,時間表排得比大人上班還滿。
但他很少有笑容,眼神總是躲閃,說話聲音細小。在一次作文課上,他寫道:
“我不喜歡畫畫課,可媽媽說那是特長。”
“我很想和同學(xué)踢球,但怕媽媽說我浪費時間。”
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個孩子,正在失去表達自己的勇氣。
一個被高壓控制的孩子,不僅難以獨立,還容易把“我做不到”內(nèi)化成“我不配”。
他們長大后即使身處人群,也常常覺得自己“不被需要”。
真正的愛,是理解和引導(dǎo),而不是計劃和命令。
我們可以不放手,但別勒太緊。孩子的人生,要留出他們選擇的權(quán)利。
三:“情感忽視型”的家庭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哭鬧,父母說:“別哭了,煩死了!”
孩子分享自己的事情,父母忙著看手機,敷衍一句“嗯,挺好”。
孩子想傾訴自己的煩惱,父母輕描淡寫地說:“這算什么問題,長大你就知道了。”
這些行為,表面看起來沒有傷害,卻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冷漠——情感忽視。
依戀心理學(xué)認為:長期缺乏情感回應(yīng)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我價值感,長大后更可能出現(xiàn)焦慮、自卑、關(guān)系障礙等心理問題。
我身邊一位朋友,30多歲,仍然無法建立穩(wěn)定的親密關(guān)系。她告訴我:
“小時候,每次被欺負我都很難過,但沒人會安慰我。我只能躲在被窩里哭。”
“后來我習(xí)慣了什么都自己扛,可也越來越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關(guān)心。”
她看起來獨立、堅強,其實內(nèi)心極度敏感和脆弱。
孩子在童年時期最渴望的,不是昂貴的玩具,不是一堆獎狀,而是一個能聽他們說話、懂他們情緒的父母。
情感忽視,并不一定都是極端的冷暴力,它還可以是“我沒空”的借口,是“等一下”的敷衍,是“先別煩我”的口頭禪。
但它,卻把孩子推向“我不重要”的深淵。
我們用心回應(yīng)孩子的每一次表達,都是在給他們“我是被愛的”的底氣。
有一句話說:“我們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確實,很多人的不自信、不敢表達、容易退縮,歸根結(jié)底,是小時候內(nèi)心缺了一塊“被接納”的拼圖。
我們常說“教育不能等”,但真正不能等的,不是學(xué)業(yè),而是父母對孩子心理成長的關(guān)注。
不要小看一句話的力量,也不要忽視一個擁抱的價值。
自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點一點被灌輸?shù)摹?/p>
而自信,同樣是日積月累、溫柔灌溉的成果。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光,而不是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