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是一面旗幟,從大寨走出的農民副總理陳永貴也被全國人熟知。雖然毛主席多次接見過陳永貴,也推崇“大寨精神”,但是毛主席從未去過大寨,那么真實的大寨是什么樣的呢?
“大寨”指的是山西昔陽縣的大寨村,大寨村民在黨的領導下,在貧瘠的土地上創造出了糧食豐收的奇跡。后來大寨被當成宣傳的典型,不過仍有一些人對大寨的實際情況存有質疑,洋博士楊顯東就是其中之一。
楊顯東是湖北沔陽人,出生在一個窮苦的農家,自幼勤奮好學。1923年,21歲楊顯東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學農科,4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到家鄉湖北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擔任過武昌徐家棚棉花實驗場的技術員和場長。
1934年8月,楊顯東前往美國留學,主攻棉花專業,他在美國留學3年,取得了博士學位。1937年,楊顯東回到國內,成為了有名的“洋博士”,為湖北的棉花種植事業做出了貢獻。
1937年秋,日寇進攻武漢,楊顯東堅持留在湖北,期間他與我黨的董必武等人取得了聯系,此后一直在黨的領導下工作,不過他的身份是保密的。期間楊顯東擔任過經濟部農業局的特派員和農業顧問等職。
楊顯東利用身份便利,為新四軍籌集了大量的經費,還有藥物和物資等。抗戰司令之后,楊顯東又幫助中原解放區籌集糧食和藥品等物資。由此可見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楊顯東都是有過功勞的。
1949年秋,楊顯東被選為華中區代表,去北京參加了開國大典,他還被任命為新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建國后之初,河北、河南和山東等地出現蝗災,楊顯東參與治理蝗災,為消滅蝗災立下大功。
1956年,楊顯東被批準入黨,此后他主要從事棉花研究方面的農業工作,期間也遭受過錯誤對待,于1977年才恢復工作。此后楊顯東為了探索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對大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78年7月,楊顯東帶著800名代表參觀了大寨,然而看到的一切讓他非常失望,大寨虎頭山上光禿禿地,山上的玉米雖然長勢不錯,但是出現了嚴重的蟲害,參觀的代表見狀也是產生了質疑。
作為一個農業專家,且時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楊顯東,回到北京之后召開了座談會,讓大家討論大寨的問題。楊顯東在會上表示:“必須揭開大寨的蓋子!”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
1979年春,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楊顯東在小組會議上發言批評了陳永貴和大寨。當時陳永貴還是副總理,楊顯東的批評瞬間炸開鍋了,農業部長要楊顯東為自己的話道歉,畢竟楊顯東的話未經黨委同意,后果要由他個人負責。
楊顯東認為自己問心無愧,堅持不為所動。1981年,在國務會議上,正式明確提出了大寨的問題,對大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揭露,“蓋子”徹底被揭開了。事實證明,楊顯東的堅持的對的。
(參考資料:《1978:大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