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近日,杭州靈隱寺景區內一處僅8.5平方米的小賣部年租金260萬元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該商鋪位于靈隱寺主入口必經之路,緊鄰法物流通處與十八籽手串領取點,地理位置堪稱"黃金口岸"。
經過12家競標者103輪競價,最終由本地食品企業以遠超80萬元起拍價的金額中標,創下國內景區商鋪租金新紀錄。
而中標者需承擔日均7123元的租金成本,疊加人工、水電等費用,日均固定支出超9789元。
為覆蓋成本,商鋪采取"高毛利商品+精準運營"策略,例如將成本9.9元的檀木手鏈貼上靈隱寺監制標簽后售價199元,通過“開光”概念實現數十倍溢價。
三刀認為,靈隱寺的“天價租金”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商業浪潮對精神圣地的侵蝕。
商家的精明算計背后,更是對游客心理的精準拿捏。
靈隱寺年均2000萬客流量中,不乏抱著“破財消災”心態的信眾,愿意為“開光”、“祈福”等概念支付溢價。
于是,他們把成本低廉的文創產品披上華麗的外衣,把租金壓力轉化為“信仰稅”,在游客“來都來了”的自我說服中完成收割。
這種商業模式看似高明,卻在透支著寺廟的文化底蘊。
而當虔誠的叩拜變成掃碼支付,當佛經的吟誦混著叫賣聲,人們難免心生困惑:
我們拜的究竟是佛祖,還是商業利益編織的幻影?
有網友翻出歷史舊賬:
80年代靈隱寺門票僅0.2元,如今漲到75元,加上商鋪租金、文創銷售,年營收早已過億,卻鮮見公開財務報表。
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究竟是“佛祖”在普渡眾生,還是資本在普渡租金?
當然,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景區管理的“市場化”迷思。
景區將商鋪拍賣視為“公開公平”的市場化運作,實則是將公共資源推向利益博弈的漩渦。
看到國外某些景區的“同城同價”制度證明,貌似商業開發與公共屬性并非不可調和,關鍵在于管理方是否愿意守護游客權益。
而靈隱寺的天價租金,本質上是利用“信仰”文化的壟斷性搞“地段經濟”,將稀缺性資源轉化為商業溢價,最終由游客買單。
這種“靠山吃山”的思維,讓寺廟從文化載體最終異化為盈利的機器。
說到這里,我們不禁感慨:當商業邏輯無孔不入,當租金競標取代了香火供奉,有些場所的公益性便被徹底顛覆。
更為諷刺的是,那些在競價中勝出的企業,未必真的相信“佛祖保佑”,而是算準了游客的“破財消災”心理,這種基于人性弱點的商業開發,比租金數字本身更令人心驚。
說到底,靈隱寺的困境是文旅融合時代的一個縮影。
從少林寺的商業帝國到普陀山的門票經濟,各大名山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商業化轉型。
有人說:“寺廟需要運營成本,商業開發是保護文化的無奈之舉。”
但九江東林寺的實踐證明,免費開放、拒絕商業同樣能維持千年古剎的香火,區別在于,管理者是把寺廟當作文化遺產,還是當作搖錢樹。
常言道:“名山未必遠,凈土在心田。”
守護靈隱寺的,不該是商業競標中的高價,而是對文化根脈的珍視。
或許,這才是給千年古剎最好的香火。
請【點贊】,點【在看】,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歡迎加入我的付費社群,里面有時事熱點探討、好書推薦、往期被禁文章分享、公眾號寫作教學等,費用99元/年,歡迎掃碼加入: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