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文章《》后,有知情人士回應:
這個入口是給用戶自行操作的沒錯,可是4月底三大運營商已經按照工信部要求在號碼銷戶復裝期過后統一提交給工信部做APP解綁了。至于其它平臺只能等工信部推動解決,運營商也無能為力啊!
這很正常,又不正常。我這么回復他:
應該大力宣傳的是:二次放號前已解綁,“請放心使用”,而非已拿到號碼的用戶的“二次號碼”煥新。(二次放號的號碼,已注冊海量APP,這一困擾廣大用戶的難題,工信部已組織各方盡最大努力解決。目前已經200款以上的主流APP實現解綁,減少了9X%對新機主的影響,也避免了泄露前機主的信息。)
實說,在APP里的用戶煥新功能沒意義,目標用戶群體很小且會越來越小(如果以后二次放號前都已經解綁,就不再需要這個“二次號碼”煥新功能了。對之前用戶已經辦理的號碼,匜有解決辦法),有特殊需求的用戶,在咨詢客服后還可通過官方賬號推送鏈接實現。
APP實名制要求下,手機號和驗證碼或手機號“一鍵登錄”是最常用的實名制認證手段,用戶注冊的APP數量很龐大。200個覆蓋不到的很多(雖然那很多APP的注冊用戶不多,有的APP甚至服務器都已經不在提供服務了)。很多APP并不具備管理實名信息的能力,甚至有的APP開發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定向收集用戶信息,有必要重新思考APP實名制的范圍。
通過二次號碼煥新,注銷大部分主流應用的注冊信息,號碼新機主可以像新用戶那樣去用手機號注冊,可大幅減少對新用戶的影響,尤其是一些使用頻次較少的老幼用戶。
回到“二次放號前”應該做的操作,我提出三點,這三點無論哪個沒做好,都不應該二次投放市場:
即使做到這三點,仍難完全避免被“前機主的遺留信息”干擾。至少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①原機主的好友,沒有及時更新通訊錄;
②原機主向外發放的名片(含電子名片);
③原機主在某些平臺留下的聯系方式,被網絡爬蟲抓取到;
④原機主的信息進入網絡黑產被買賣;
⑤原機主在可注銷APP名單外的其他APP上的注冊。
三大電信運營商,可能是被誤解最深的企業,例子很多,例如明顯降價的新套餐被質疑漲價;速度更快的5G被質疑降速(包括5G降速和4G降速);5G變快了被質疑一晚上房子歸運營商了;網絡套餐“組合優惠”被質疑“圈套”;連續十多年提速降費被質疑漲價;全球覆蓋最好的網絡、非常優惠的資費,被要求引入境外運營商打破壟斷……
近幾年,運營商的宣傳推廣越來越不像是為14億人提供服務,更像是只服務政府和行業用戶,很少開面向普通個人用戶的發布會,發布萬兆寬帶產品的宣傳稿中不包含資費,甚至發布新產品的發布會新聞稿中,都只有很小的篇幅用枯燥的語言介紹產品,而把大段的篇幅留給領導講述重要意義,極端的甚至產品發布會的新聞稿件中都見不到產品相關圖片……
會用普通公民們看懂、聽懂的語音說,比會做更重要。運營商在成為研發型企業前,首先是一個面向億萬用戶(含個人和企業、行業、政府用戶)提供服務的企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