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a
編輯 |赤木瓶子
災難性打擊再次襲擊好萊塢。
當地時間周日(5月4日),習慣“推特治國、隨心所欲”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發帖稱,他授權美國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立即啟動程序,對所有在外國制作并進入美國的電影征收100%的關稅。
“美國電影業正在急速衰亡。其他國家正提供各種優惠,試圖將我們的電影人和制片公司從美國挖走。好萊塢和美國其他許多地區正在遭受重創。這是其他國家的協同行動,構成國家安全威脅,更是一種信息戰和宣傳戰!因此,我授權商務部與美國貿易代表,立即對所有境外制作的要在我們國家上映的電影征收100%關稅。我們要讓電影重新變成美國制造!”
當地時間周一,影視媒體股集體下跌,奈飛(NASDAQ:NFLX)下跌4.55%,Lions Gate Entertainment下跌8.5%,華納兄弟探索公司(NASDAQ:WBD)下滑2.6%,華特迪士尼(NYSE:DIS)下跌1.7%,Imax下跌2%。美國多個行業協會聯名致信國會,呼吁審慎評估該政策的經濟與法律后果。顯然,加關稅不會“讓好萊塢再次偉大”,而是起到反效果。此舉可能會大幅增加好萊塢制片廠的成本,并引發全球娛樂產業的大震蕩。
好萊塢災難日:關稅戰火“焚毀”影院
上述政策在好萊塢引發了普遍的恐懼和焦慮。美國商務部前官員認為,對外國制作電影加征關稅“弊遠大于利”,將“殺死我們(美國電影)產業”。
加征電影關稅可以說是毫無道理。不同于美國貿易逆差巨大的制造業,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在2023年的報告,屬于“服務貿易”領域的美國電影,在全球所有主要市場都實現了順差,2023年美國電影出口額達226億美元,美國電影業與外國市場的貿易順差為 153 億美元,出口額相當于進口額的3.1倍。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崔凡表示,“用貨物貿易那套原產地規則套服務貿易,意義有限。服務貿易是無形的,因此一般認為服務貿易沒有關稅?!?strong>在一個美國占有絕對優勢的領域加征關稅,是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擴大化的表現。
這一聲明還折射出特朗普對電影電視行業制作發行規律缺乏基本了解的事實。由于成本低、稅收優惠、創作需要等因素,大部分好萊塢大片均為跨國制作,涉及編劇、制作、剪輯、后期及特效多個環節,北極取景的《碟中諜8:最終清算》即將上映,漫威電影《神奇四俠:初露鋒芒》在英國和西班牙拍攝,而環球影業的《侏羅紀世界4:重生》在泰國、英國、馬耳他等地拍攝。
《阿凡達3:火與燼》全程在新西蘭拍攝,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新片《奧德賽》正在希臘拍攝,《復仇者聯盟5:毀滅之日》在倫敦開拍,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沙丘:救世主》計劃于6月在匈牙利開拍。
Netflix今年2月宣布,未來四年將在墨西哥投資10億美元制作影視內容。據咨詢公司Olsberg SPI報告,2024年提供影視制作激勵政策的歐洲國家已從2017年的17個增至36個,亞洲國家從7個增至15個。
目前看來,特朗普的聲明模糊不清,有許多細節引發質疑,例如關稅政策針對的是外國電影,還是包含在外國取景、進行后期制作的美國電影?是否包括流媒體平臺上映的電影?征稅是根據票房還是根據制作成本?是否適用于已經完成的影片?
今年1月,特朗普曾任命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喬恩·沃伊特和梅爾·吉布森擔任“好萊塢大使”。外界推測,特朗普關稅之舉或意在中期選舉之前,迎合民粹情緒,將文化“國家安全化”,強制產業鏈回流,轉移民眾對經濟疲軟的注意力,同時打擊民主黨主力票倉好萊塢。但這一舉措效果適得其反,大刀舉起,最終流血的將是從業者和民眾。
“關稅大棒”帶來的影響之一,是好萊塢大片成本激增,產量下降,盈利下滑,票價翻倍,外國影片減少,去多元化,進一步降低本來已經低迷的觀影意愿,加速好萊塢的衰落。
影響之二,是可能引發國際反制危險,曾經是《指環王》等大片拍攝地的新西蘭已經明確發聲,美國電影重度依賴海外市場,海外票房在電影總票房收入占比達七成左右,去年票冠《頭腦特工隊2》海外票房占比六成,反制將導致全球化大片收入急劇萎縮,而貿易保護主義在服貿領域的濫用,不免令人擔心游戲等其他文娛產業的前景。
影響之三,是進一步加大失業風險,損害其文化軟實力,影視制作為加州創造了70萬余個工作崗位,創造了近700億美元的收入,帶動了1000億美元規模的旅游業,為紐約市帶來超18.5萬個崗位,超180億美元收入。行業衰落,IP影響力下降,將進一步對IP授權等相關產業帶來負作用。
影響之四,是加速國際產業鏈的失衡和重構。韓國近年來成為“奈飛代工廠”,進口影片受限將引發其生態震蕩,制片廠們可能轉向虛擬制作,以減少實景拍攝。
對此,加州州長紐森辦公室對外表示,根據《國際經濟緊急狀態法》,美國總統“無權”對任何在海外制作電影的公司征收關稅,并呼吁特朗普政府出錢,支持一項75億美元的聯邦電影產業稅收激勵計劃——目前加州電影稅收抵免額度的二十倍以上,以真正“讓美國電影再次偉大”。
電影行業的深層次結構危機
好萊塢當前的處境,一言以蔽之,“外憂內患”。
疫情、兩次罷工、山火、關稅風波都不同程度加速了行業的衰落,2023年美國演員工會(SAG)與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工會(AFTRA)的大規模罷工,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經濟損失,2025年初席卷南加州的伊頓山和帕利塞茲山火自然災害,火災迫使劇組暫停拍攝、劇本延期、外景場地毀損。外媒指出,警惕好萊塢成為下一個核心產業崩塌的空城、影視“底特律”。
全球范圍來看,中美加速脫鉤,美國進口片票房在中國全年總占比低至14%左右。前不久,中國電影局發聲將適度減少美國電影進口,多家美國電影公司股價下跌,考慮到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為好萊塢電影貢獻了10%以上的票房產出,減少進口勢必會對其帶來一定的打擊,特朗普的“100%電影關稅”政策更是雪上加霜。
當前,好萊塢仍未完全恢復元氣。ComScore數據顯示,2024年北美市場(美國+加拿大)的票房總收入粗報87.5億美元,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更是低了23%。“截止日”網站基于2025年將會有110部美國本土電影上映、產量比2024年多出15部,預測今年“總票房或將達到90億美元,但仍未達到疫情前的水平?!?/strong>
作為行業下行的結果,好萊塢正在持續“減產”和收縮,研究公司ProdPro數據顯示,2024年,在預算超過4000萬美元的電視和電影項目中,美國的支出總額為145.4億美元,仍排名全球第一,但相比2022年減少了26%。相較之下,英國(59.1億美元)、加拿大(54.1億美元)、澳大利亞和新西蘭(20.4億美元)則分別增加了0.95%、2.8%和14%。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大洛杉磯地區的影視拍攝量同比下降22%。
ProdPro 1月底發布針對影視制作高階主管的調查報告顯示,“傾向的拍片場地”前五不包含任何美國城市,第1至第5依次為多倫多、英國、溫哥華、中歐及澳洲。過去3年,約有1.8萬個全職工作被裁撤,多數集中在加州。
將目光投向更本質的困境,好萊塢影響力下滑已經遠非一日。電影發展已有百年歷史,新舊媒體的迭代是難以抵擋的趨勢,電影觀眾正在逐漸老齡化,短視頻加速觀眾注意力碎片化進程,觀眾觀影習慣在疫情后進一步被打破。
“長劇向短”是世界范圍內的普遍選擇,電影時長和影院環境特點決定了它需要比電視劇更集中的注意力,也需要更高的時間、金錢、精力成本,因而在許多時候沒能成為娛樂備選的第一選項。從電影電視劇成本到數量、時長,都在呈現下降趨勢。AIGC技術形成了新的沖擊。
根據Omdia數據,美國制片公司在2024年全球市場份額已降至51%,遠低于10年前的60%+。調查數據顯示,73%的美國成年人已將流媒體作為觀影主渠道,只有34%仍愿意走進影院。
原創匱乏、創新能力不足,五大紛紛重點押注IP翻拍、重啟、續集、改編等安全牌,2025年北美暑期檔將迎來38部新片,其中有多部IP續集,年末的《瘋狂動物城2》《阿凡達3》等IP續集被寄予厚望。此前長時間的“超英電影疲憊”“IP續集滑鐵盧”,便驗證了觀眾對高齡IP的審美疲勞問題,深層次結構問題遠遠不是“飲鴆止渴”的加征關稅所能夠解決的。
電影產業的結構危機,并不僅僅出現在美國,而是出現在全世界。剛剛過去的國內五一檔寒意十足,“票房腰斬倒退十年、2000萬觀眾流失”,預示著今年一年可能都不容樂觀。馬太效應越發顯著,《哪吒2》的奇跡難以復制,“縮減成本”將是必然的選擇。
電影衰落了,但仍有著巨大的關注度討論度,被特朗普視為煽動選民的利器,談判要挾的籌碼。面對加速割裂的世界,難以入眠的將不僅僅是好萊塢從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