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李大爺蹲在門檻上嘆氣,手里的旱煙吧嗒吧嗒冒火星子。“今兒立夏后頭一天,咱莊稼人的心肝肺都揪著嘞。”他這話像塊石頭砸在人心里。
老輩人傳下的“最怕立夏后一天”,到底藏著多少莊稼人的愁與盼?立夏是暑氣登場的信號,可頭一天的天兒比秤砣還重。老黃歷說“一候螻蟈鳴”,地里的活計正追著節氣跑,小麥灌漿等著好日頭,水稻分蘗盼著水潤根。
偏偏這一天成了老天拋的骰子,好天氣是寶,壞天氣是刀,刀刀割在收成上。最怕的頭一樁,是雨點子噼里啪啦砸下來。農諺“立夏后一雨,遍地生蟲蟻”像根刺,扎得人心里慌。
潮濕天里,蚜蟲、紅蜘蛛準生得歡,剛灌漿的麥穗遭了殃,癟殼子多了,磨出的面粉都少兩斤。可要是日頭毒得能烤焦地皮,莊稼漢同樣皺眉頭。“立夏后一天火燒云,三伏熱死老黃牛”不是嚇唬人,去年三伏天,鄰村王大哥家的玉米葉子卷成了煙卷,收成減了三成。
高溫天里,莊稼耷拉著腦袋,灌漿期短了,粒兒不飽滿,囤里的糧食就得打折扣。南風一起,老漢們的旱煙袋敲得門檻當當響。
“立夏后一南風起,三伏旱到地生煙”,這話在西北地頭應驗過多少回?
前年夏天就是南風勁,河渠見底,棉花苗子蔫巴巴的,抗旱澆水累壞了人,還是沒保住產量。有人說現在有天氣預報,老講究過時了,可地里的活計騙不了人。
手機里的氣象預警是準,可老輩人看云識天的本事,是刻在骨子里的經驗。就像李大爺說的:“科技是翅膀,老理兒是根,翅膀再快,離了根咋飛?
”爭議總在新舊之間打轉,可莊稼人的盼頭沒變過。怕下雨怕高溫怕刮風,說到底怕的是老天爺不遂人愿,怕的是一年汗水白流。你說說,這老天臉色咋就這么難琢磨?
看看周邊村子,去年立夏后首日下雨的,秋糧病蟲害多了兩成;趕上高溫天的,玉米畝產少了百八十斤;刮南風的地塊,抗旱支出多了不少。這些實打實的例子,讓老農諺的分量更重了幾分。我個人覺得,老祖宗的智慧像面鏡子,照著天時也照著人心。
如今水利設施好了,農藥肥料足了,可天氣這關,依舊是莊稼人的“生死劫”。科技能幫咱抗災,卻抗不了老天爺的脾氣,這份敬畏心,啥時候都不能丟。
“立夏后一天不露臍”的講究,藏著老輩人的精細;“不坐門檻怕招霉”的說法,透著對農忙的警醒,這些細碎的叮囑,都是過日子的學問。現在年輕人嫌老套,可真到了地頭,才知道這些老話里的門道。
末了再想想,農諺是經驗也是牽掛,牽掛著每季收成,牽掛著土地上的日子。
咱不怕琢磨天氣,就怕丟了和土地打交道的心思,丟了老輩人傳下的那份心眼。
今年立夏后首日的天兒,到底是順了人意還是逆了人心?
咱且看地里的莊稼怎么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