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美無處不在。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美就在一只3毫米大小的蝸牛身上展現出來。一種以畢加索命名的、有著立體主義風格外殼的小蝸牛,揭示了東南亞未被發現的生物多樣性和日益嚴重的棲息地喪失問題。
東南亞最近發現了46個令人眼花繚亂的新物種,其中包括一種擁有畢加索作品般貝殼的蝸牛。它們的發現既凸顯了大自然隱藏的藝術魅力,也凸顯了棲息地遭到破壞的緊迫威脅。圖片來源:Goj?ina等人對照片進行了藝術化處理。
在東南亞調查蝸牛生物多樣性時,一個由研究軟體動物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軟體動物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此前未知的物種,其形狀奇特而引人注目。該研究團隊由塞爾維亞博士生武卡辛·戈伊希納(Vuka?in Goj?ina)和他的匈牙利導師巴爾納·帕爾-蓋爾蓋利(Barna Páll-Gergely)領導。
這只新發現的蝸牛外觀獨特,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Anauchen Picasso”,以紀念著名的立體派畫家巴勃羅·畢加索。與典型的蝸牛殼光滑卷曲不同,Anauchen Picasso 的殼呈棱角分明的矩形螺紋。據研究團隊稱,它的殼類似于對傳統蝸牛形狀的“立體主義詮釋”。
研究小組剛剛發表了一篇300頁的文章,其中包括來自柬埔寨、緬甸、老撾、泰國和越南的46種新微型蝸牛的描述。
“雖然這些蝸牛的殼不到5毫米,但它們真是美極了!它們的殼展現出非凡的復雜性,”他們說道。“例如,殼口(殼的‘開口’)上布滿了無數齒狀的屏障,很可能是為了抵御捕食者。此外,一些新物種的殼口可以向上或向下翻轉,這意味著有些物種的殼是倒著的。”
這些孔隙屏障和殼上最后一個螺紋的方向是幫助研究人員區分不同蝸牛的主要特征。
雖然許多新物種是最近才被收集到的,但也有一些此前不為科學界所知的物種,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藏品所發現。這些蝸牛的發現地很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是肯定的)已經被森林砍伐和石灰石采石所破壞,而這些破壞正是東南亞當地特有蝸牛的主要威脅。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