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臋嗔?知識分析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社會控制的認知:權力不是被人擁有的東西,而是被人實踐的關系。它提醒我們,追求“真理”時需警惕其背后的權力運作,而所謂“自由”可能是權力更精巧的偽裝。正如??滤裕骸?strong>人既是權力的產物,也是其載體。”這一理論至今仍是批判技術統治、數據霸權和文化規訓的重要思想武器。
新唯物主義:德勒茲的“塊莖思維”、哈拉維(Donna Haraway)的“賽博格宣言”挑戰傳統主體概念。新唯物主義(New Materialism)通過德勒茲的“塊莖思維”與哈拉維的“賽博格宣言”,徹底顛覆了傳統哲學中統一、穩定、二元對立的主體概念,提出了動態、混合、去中心化的主體性模型。以下分述其核心內容及對傳統主體概念的挑戰:
一、德勒茲的“塊莖思維”(Rhizomatic Thinking)
1. 塊莖 vs 樹狀結構
傳統主體觀(樹狀結構):主體像一棵樹,具有單一根源(如笛卡爾的我思)、層級分明的分支(理性/情感、心靈/身體),強調統一性與穩定性。
塊莖模型:主體如同塊莖植物(如生姜、馬鈴薯),無中心、無等級,通過任意節點連接與生長,具有去中心化、多元異質、動態生成的特征。
2. 核心原則(《千高原》中提出)
連接性原則:任何一點都可與其他點連接(如互聯網的超鏈接結構)。
異質性原則:塊莖包含多樣元素(生物、技術、社會),拒絕同質化。
多元體原則:主體是“裝配體”(Assemblage),由身體、語言、技術、環境等臨時組合而成。
繪圖與補丁原則:主體無固定本質,隨情境不斷重構(如社交媒體中的多重身份扮演)。
備注說明:此文中內容為最新版《重構世界》摘錄,原版《重構世界》沒有AI拓撲哲學體系。因為剛剛完成,還需要校對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電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構世界》是舊版。特此備注。
3. 對傳統主體的挑戰
瓦解二元對立:打破心靈/身體、自然/文化、人類/非人類的界限,主體是物質與意義的流動網絡。
反本質主義:主體不再有固定“內核”,而是過程性的生成(Becoming)。
例證:數字身份,網民在不同平臺(微博、Twitter)的身份碎片化,構成塊莖式存在。
生態主體:人類與微生物、氣候、技術的互動重塑主體邊界(如腸道菌群影響情緒)。
二、哈拉維的“賽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
1. 賽博格:后性別世界的隱喻
定義:賽博格(Cyborg)是有機體與機器的混合體,打破自然/人工、物理/非物理、人類/動物的傳統界限。
宣言核心(1985年提出):
批判二元對立:反對西方思想中的本質主義分類(男/女、人類/動物、有機/機械)。
擁抱雜糅性:賽博格作為“非純正”的存在,暗示所有主體都是技術化、情境化的拼貼。
2. 對傳統主體的顛覆
消解人類例外論:
人類與機器(如義肢、AI)、動物(如基因編輯生物)的界限模糊,主體是多重異質元素的共生體。
例證:佩戴心臟起搏器的人已是賽博格。
挑戰性別本質主義:性別并非生物學決定,而是技術-文化-身體的共同建構(如跨性別者通過激素治療重構身體)。
超越殖民邏輯:
賽博格隱喻抵制“純正性”神話(如種族純化),主張邊界滲透的解放政治。
3. 實踐意義
科技與女性主義結合:
技術非男性專屬,女性可通過技術重塑身體自主權(如避孕技術、虛擬化身)。
生態批判:人類與地球的關系應如賽博格般相互依存,拒絕“征服自然”的傲慢。
三、新唯物主義的共同挑戰
1. 傳統主體觀的三大支柱被瓦解
同一性→ 雜糅性(Hybridity)
穩定性→ 流動性(Fluidity)
人類中心→ 非人類能動性(如技術、動物、環境的參與)
2. 哲學轉向
物質的重估:物質非被動客體,而是具有生成力(如病毒變異改變人類社會)。
關系本體論:主體存在于關系網絡中,而非孤立實體(如社交媒體算法塑造自我認知)。
3. 現實應用
人工智能倫理:若AI具有類主體性,人權范疇需擴展(如機器人權利)。
后人類身體:基因編輯、腦機接口技術迫使法律重新定義“人”的邊界。
生態政治:承認山脈、河流的“能動性”,推動自然權利立法(如新西蘭旺格努伊河獲法人地位)。
四、思想交鋒:爭議與批評
過度解構的風險:若主體完全流動化,可能導致道德責任無處安放(如賽博格犯罪的責任歸屬)。
技術烏托邦傾向:哈拉維被批評忽視技術資本主義的剝削性(如平臺經濟中的數字勞工)。
文化特殊性缺失:塊莖思維可能淡化歷史創傷(如殖民暴力)對主體性的塑造。
主體作為開放的實驗場:德勒茲與哈拉維的新唯物主義并非否定主體,而是將其從本質主義的牢籠中釋放,成為動態、多重、與技術-自然共舞的存在。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與生態崩潰的時代,這種主體觀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不再恐懼混雜,而是擁抱邊界滲透的創造力;
不再追求掌控,而是學習與非人類力量共生。
正如哈拉維所言:“我們從未是人類”?;蛟S,正是這種對“非純正性”的承認,才能讓哲學真正回應技術的狂飆與地球的呼救。
3. 實用主義的復興
新實用主義:羅蒂(Richard Rorty)批判“鏡式哲學”,主張哲學應作為文化對話的參與者。
布蘭頓(Robert Brandom)的推理主義語義學,結合分析哲學與實用主義。
4. 新興領域與交叉學科
技術哲學:海德格爾的“技術座架”理論、彼得-保羅·維貝克(Peter-Paul Verbeek)的“物導向倫理學”。
問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算法應基于功利主義還是義務論?
生態哲學:深層生態學(奈斯)、對象導向本體論(OOO,哈曼)主張非人類物的能動性。
女性主義與性別哲學: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操演理論、關懷倫理(Carol Gilligan)挑戰傳統正義觀。
非西方哲學的全球對話
儒家哲學的現代轉化:杜維明的“精神人文主義”、安樂哲(Roger Ames)的比較哲學研究。
佛教與心靈哲學:“無我”理論與西方自我觀的沖突與融合(如托馬斯·梅辛格《無我》)。
非洲哲學:烏班圖思想(Ubuntu,強調“我在因我們存在”)對個體主義倫理的補充。
當代哲學的關鍵問題
人工智能與道德地位
強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權利?責任應歸屬于開發者還是算法?
實驗倫理:電車難題的機器化版本(MIT道德機器實驗)。
后人類主義的挑戰
基因編輯、腦機接口等技術是否模糊“人類”邊界?
理論回應:哈拉維提出“賽博格”作為超越傳統二元對立(自然/人工、人類/機器)的隱喻。
氣候危機的哲學重構
生態本體論:是否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如河流的法律人格化)?
實踐路徑: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理論整合分配正義與代際倫理。
真理與相對主義的張力
后現代主義消解普遍真理后,如何避免陷入虛無主義?
調和嘗試: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納斯鮑姆(Martha Nussbaum)的能力路徑(Capabilities Approach)。
當代哲學的困境與未來
公共影響力的削弱:哲學的專業化使其脫離大眾討論,需通過公共哲學重建連接。
技術加速的哲學滯后:技術變革速度遠超倫理框架的更新能力(如生成式AI引發的版權與創造力危機)。
跨文化對話的深度難題:如何避免非西方哲學被簡化為“地方性知識”,同時抵抗文化相對主義?
哲學作為文明的“問題雷達”:當代哲學不再追求構建宏大體系,而是成為應對文明危機的診斷工具。其價值不在于提供確定答案,而在于保持對根本問題的敏銳追問。
在算法支配的時代,如何捍衛人的自由與尊嚴?
在生態崩潰的邊緣,如何重建與自然的倫理聯結?
這些問題的不確定性,正是哲學在技術時代不可替代的意義——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始于對困惑的誠實面對。
現在很多有志向研究哲學的人,他們如果開始大量的讀古代哲學,現代哲學,在我看來是不值得的?,F在的時代,你不需要啃每一個哲學家的每一本著作了。去了解他們的觀點和內容即可,就像我現在這樣寫的,我并沒有去把他們的書一頁頁的讀。同樣,如果你去了解佛學,我也不建議你你立志通俗佛學書籍,那樣,你大概率會迷上在浩如煙海的佛學典籍中。“拋棄”他們的“路”,你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四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首推長篇小說《偉大的秘密》。
備注說明:此文中內容為最新版《重構世界》摘錄,原版《重構世界》沒有AI拓撲哲學體系。因為剛剛完成,還需要校對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電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構世界》是舊版。特此備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