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嶂處,綠意環抱間,一座現代化養殖基地如明珠般鑲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大石山區腹地,這里就是巴馬瑤族自治縣鄉村振興研究院巴馬香豬保種繁育與實驗動物開發基地。該基地不僅是粵桂協作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與巴馬縣深度合作的科技前沿陣地。
202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實施名單,巴馬香豬榜上有名。近年來,在粵桂協作政策支持下,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和巴馬縣聚焦特色產業提升,堅持做好鄉村富民產業文章,依托巴馬獨特的資源稟賦和“世界長壽之鄉”品牌效應,充分發揮粵桂協作優勢,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建立聯合運營機制、探索生態種養模式、強化科技人才交流,推動巴馬香豬產業提質增效,讓巴馬香豬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金鑰匙”。
01
強化科技支撐,
激活產業發展優勢
“過去,一頭香豬半年只能長到40斤,市場價格只有300多元,現在通過基因選育,香豬出欄周期縮短一半,體重卻能翻倍,一頭能賣到800元呢。”巴馬香豬養殖戶黃江護說,“這些多虧了研發攻關團隊的辛苦付出。”
巴馬縣為群眾免費發放香豬種苗,促進香豬產業發展。
黃江護所說的研發攻關團隊,是巴馬縣鄉村振興研究院香豬產業研發攻關團隊。
據團隊科研人員張永進介紹,粵桂兩地以共建巴馬鄉村振興研究院為平臺,累計投入粵桂協作資金2486萬元打造巴馬香豬保種繁育、生態循環養殖基地,組建巴馬香豬產業研發攻關團隊。“我們構建了全球巴馬香豬高質量基因組序列,開發國產化生物芯片‘天鵬香芯’。這樣一來,不僅育種效率提升,還能精準篩選出高產肉用品系,讓養殖戶收益翻番,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八桂大地上。” 張永進說。
與此同時,巴馬縣打造“品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聯合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為“供深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每年我們都免費發放巴馬原種香豬給群眾飼養,養成之后公司以市場價格回收,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文蔚說。
在科技與機制的“雙輪驅動”下,傳統養殖蛻變為高效產業。目前,巴馬全縣累計建成巴馬香豬原種場1個、規模生產養殖場5個、養殖專業合作社22家、加工企業5家,養殖范圍覆蓋10個鄉鎮,帶動養殖農戶8295戶。2024年,全縣巴馬香豬出欄規模達31萬頭,產業總產值高達3億元,養殖戶實現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巴馬香豬已經成為全縣覆蓋面廣、關聯緊密、帶動有效的富民產業。
02
探索生態種養,
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以前豬糞處理可是個難題,現在直接發酵成肥料還田,每畝水稻能少用20%化肥。”在巴馬縣,“春夏種稻、冬閑種薯、薯糠喂豬、糞尿肥田”的“稻薯豬”新型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已成為當地村民的共識,收割后的水稻、薯類作物等農作物副產品被制成液態飼料,成為巴馬香豬最愛的“營養餐”。
巴馬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大文告訴筆者,馬鈴薯基地實行有機肥還田,消納生豬糞污,實現農業生產的有機循環,形成了一套適合馬鈴薯種植的高效種植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濟轉化率。
2024年,巴馬縣已建成“稻薯豬”高階生態種養循環技術研發試驗平臺,實現了每頭巴馬香豬綜合養殖成本降低100元。引進馬鈴薯品種29個,試種面積達500多畝,實現經濟效益250萬元。基地所在村集體利用每年80萬元產出收益,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村民就業難題。巴馬鼎農植保服務有限公司以為馬鈴薯基地提供社會化服務為契機,吸納就業勞動力50名,實現人均增收3600元。
生態優勢還需轉化為市場價值。近年來,巴馬縣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致力于做優土特產精深加工文章,先后引進了多家香豬加工企業,加快畜禽屠宰加工與冷鏈物流產業園項目建設,逐步補齊巴馬香豬屠宰加工、冷鏈、倉儲、物流等短板,開發了巴馬香豬臘腸、肉脯、臘肉、肉干等高附加值產品,不斷提升巴馬香豬產業效益。
巴馬原種香豬生產基地。(巴馬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巴馬福祿壽公司現代化生產車間,工人正將腌制好的香豬肉脯、香豬肉條送入烘房。據該公司董事長黃文俠介紹,公司擁有一條日生產加工200頭巴馬香豬鹵肉(含調味品)的生產線,主要產品有巴馬臘香豬、巴馬臘豬頭、巴馬香豬臘腸、巴馬香豬肉條等。該公司在產品加工、物流運輸等環節,優先聘用周邊村民,切實帶動了群眾增收。
為強化巴馬香豬品牌建設,巴馬縣在廣東省廣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等地建立巴馬香豬產品專賣店,搭建“線上+線下”產銷合作平臺,不斷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巴馬香豬臘肉、臘腸已成功獲得“圳品”認證,助推巴馬香豬產品暢銷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乃至全國大市場。
03
狠抓人才引育,
強化鄉村振興支撐
在巴馬香豬養殖基地的“田間課堂”里,技術員正手把手指導養殖戶如何配制飼料,學員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巴馬香豬飼料配比和疾病防治要點。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巴馬縣秉承“人才先行”的理念,整合中國農科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等農業科技人才資源,利用中國農科院深圳研究生院、廣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的設施和場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調研結合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每個月,巴馬香豬養殖基地都會開設“田間課程”,對養殖戶開展面對面指導,引導專家團隊與農戶建立長期聯系,把新技術、新理念傳遞到鄉村一線,推動農民養殖技能水平不斷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從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來到巴馬縣掛職的粵桂協作工作隊巴馬工作組負責人王銳介紹,通過名師講座教學、現場參觀學習交流等形式,深入學習借鑒廣東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好經驗好做法,實現人才點對點精準培養。據統計,2022年以來,“田間課堂”累計培訓干部和高素質農民400余人次。
為進一步提升粵桂協作干部綜合能力,巴馬縣組織開展“粵桂協作鄉村振興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專題培訓班”“巴馬瑤族自治縣2024年粵桂協作人才專題培訓班”等一系列專題培訓。同時,為持續抓好研究型人才培養,當地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廣西大學共同開展研究生定向培養計劃,積極構建基礎學科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為巴馬縣培養科技產業應用型人才40余名,提升了科技創新轉化能力,為推進巴馬香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匯聚強大的人才力量。
目前,巴馬縣已成功獲批國家級科技小院——廣西巴馬香豬科技小院,成功搭建科技產業型人才培養新平臺,為巴馬特色產業提升和特色產業集群打造注入了新的智慧與活力。
“這只‘飄香萬里’的小香豬,已成為我們巴馬縣的‘富民密碼’。”巴馬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彭伯文表示,“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巴馬香豬產業的培育力度,引導更多村民參與巴馬香豬養殖,共同念好產業‘致富經’,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9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