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你最近刷到了一對售價2700元的金屬發卡,并驚呼“這也太離譜了吧”,那么恭喜你,又一次見證了奢侈品世界里的魔幻現實主義。
這款被網友吐槽“像五金店散裝配件”的發卡,來自于以“反常識”聞名的巴黎世家。限量發售,瞬間售罄。
乍一看,這是個笑話,但倘若我們看清背后,這其實是一套被精準設計的奢侈品游戲規則。
把“丑”當成了一種特權
巴黎世家從不按常理出牌。
早在2017年,他們就推出了那款酷似宜家六元購物袋卻賣到上萬元的手提包。
自那之后,“日常即奢侈”“丑即潮流”成了他們的標志性手法。
可能非常的不理解,為什么有人愿意花上萬元買一個這樣的包,或者一雙看起來像從廢墟里撿回來的“乞丐鞋”,卻不去購買“真金白銀”。
但在一部分的所謂的“高”消費人群中,這種“無法被大眾接受”的美感,恰恰意味著“身份的獨特”。
他們需要的不是“好看”,而是“不一樣”。
看不懂,那才是看得懂;
穿不慣,那才是有品位。
你覺得它是丑的,人家說那是先鋒藝術;
你覺得離譜,人家卻說那是反叛精神。
畢竟,奢侈品的底層邏輯,除了貴,更重要的是具有排他性
傳統奢侈品普遍依賴品質、設計和稀缺性打造價值,而現如今的“怪誕奢侈品”,更像是為了打造出一種“社會差距的象征”。
它不再是功能性的消費品,而像是一張“通行證”:能夠通向更高社交圈層的一張入場券。
這對發卡是否值270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買得起、根本需要這個東西也依然敢買的人,自然而然的被貼上了“有資本、有格調”的標簽。
這也是為什么,那些“看起來很抽象”的產品,不但能賣出去,還能賣得很好。
它們不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而是為一小撮“精英消費者”量身打造的心理游戲。
然而,更為扎心的是,每當“丑”出互聯網時,也是它們的成功之時。
因為,買不起的人雖然不是目標用戶,但這些人也參與了傳播。
他們的不理解、嘲笑、轉發分享,看似是一種趣味,但這正是中了商家營銷的下懷。
奢侈品牌早就不靠大范圍的廣告宣傳來塑造自己的形象,而是靠爭議,靠制造討論度,用嘲諷變現。
罵得越狠,它越紅。
被罵上熱搜,不代表失敗,反而是一種另類的成功。
產品本身的“用處”早已不再重要,能否成為話題焦點,成為所謂的“熱搜”才是其價值所在。
每一次群嘲,都是一次品牌“篩選客戶”的儀式:被你嘲笑的東西,恰好是另一個人想要炫耀的東西——“格調”。
但是,這樣的宣傳方式,也有它的弊端。
炫耀式消費的趨勢出現后,必然是大眾的理性回歸。因此,這種策略并不是長久之計。
近年來,奢侈品牌的一些“濾鏡”正在逐漸破碎。
從頻繁掉皮的高價拖鞋、不能遮光的萬元眼罩,到“穿一次就報廢”的衣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貴,并不等于其價值。
市場反應也反映出這個趨勢。
2024年開始,多個奢侈品牌的業績出現大幅下滑:巴黎世家母公司利潤腰斬,Gucci營收縮水,Prada主品牌增長乏力……
一場“高貴感幻覺”的退潮正在發生。
畢竟,奢侈品,終究是不能脫離“品質”談價值。
從某種角度說,奢侈品的本質從來不只是價格,而是“讓人愿意為它的價值感買單”。
但當這種價值越來越虛,越來越靠營銷堆砌、話題引導,消費者自然會開始反思。
在消費更加理性、信息更加透明的今天,再用“看不懂就是高級”的神秘感來操控大眾,已經不再管用了。
奢侈品也需要重新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我賣的,究竟是設計與工藝,還是一場消費幻覺?
巴黎世家的發卡可以賣2700塊,但消費者的耐心,買不來。
大家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