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德國之聲電臺網站日前援引立陶宛媒體報道,立陶宛議會議長紹柳斯·斯克韋爾內利斯表示,他同總理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的看法一致,都認為立陶宛與臺灣之間的合作預期并未實現。斯克韋爾內利斯近日在接受當地電臺采訪時說:“(臺灣方面)當初的宣傳很大,預期也很高。現在我們本應該在立陶宛有五家芯片工廠,在經濟合作上實現巨大突破……但我們什么都沒看到。”他強調,對臺的“過度樂觀”是一種“冒險行為”,比如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并以“不應出現的名稱”命名。
據臺媒報道,早在2023年臺灣工業研究院就與立陶宛企業簽署半導體合作協議,因一系列變故,該項目施工一度中斷,斯克維爾內利斯對記者表示,如果按照當時宣傳看,現在立陶宛至少擁有5家新建半導體工廠,現在卻什么都沒有。揭開臺灣所謂“金元外交”真面目,不管所謂“邦交國”還是立陶宛所謂“盟友”,選擇與臺當局虛與委蛇,還是看在錢的面子上。但臺當局的錢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些都是臺灣民眾的血汗錢,只為換取所謂“支持”,為一己私利掏空臺灣做法,正是民進黨當局一貫手段。
立陶宛議會議長紹柳斯·斯克韋爾內利斯(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021年11月19日就立陶宛批準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發表談話指出,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批準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此舉在世界上制造“一中一臺”,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的政治承諾,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為惡劣。中國政府表示強烈抗議和堅決反對,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21年8月,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驅逐立陶宛駐華大使。立陶宛不認錯,11月21日,中國將和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退出合作機制影響不算太大,干涉中國內政就是不得了的事,兩國貿易只能受到影響,2020年雙邊貿易額23億美元,2021變成13.5億美元,另外中歐班列不和立陶宛進行合作,與立陶宛相關200條鐵軌被拆除。即便是中國不限制立陶宛產品的進口,立陶宛也無法與中國進行貿易,中歐班列是立陶宛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很多國家依靠依靠中歐班列使經濟實現蓬勃發展,可惜立陶宛放棄這種機會。
立陶宛(資料圖)
由于立陶宛企業失去中國龐大市場,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產品在國際市場認可度受到影響。國際投資者對其投資意愿降低,新投資項目減少,經濟發展缺乏動力,大量外資企業擔心風險,選擇從立陶宛撤離,導致立陶宛失去大量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全球化競爭更加被動。必然導致立陶宛國家財政壓力增大,企業倒閉使稅收減少,為刺激經濟,政府被迫擴大財政赤字,增發國債,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出主權信用評級負面預警,惡化立陶宛融資環境和經濟發展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中立交惡的原因就是立陶宛無視中方嚴正警告,挑撥雙方之間的關系,讓臺當局在其首都設立所謂的“代表處”,這才導致中立關系的急劇惡化,中方直接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當然,從立陶宛所作所為,斷交早就夠了,只是中國比較講信義禮節,最后還給一次機會。
中國臺灣(資料圖)
如今的立陶宛,經濟半死不活,外交四面楚歌,連國內都亂成一鍋粥。失業率高企,年輕人往外跑。反觀中國,壓根沒把它放眼里——市場不差你這點木材,外交不差你這張票!立陶宛這出戲,說白了就是小國瞎站隊,以為能撈好處,結果被大國博弈碾成渣。臺灣問題是中國底線,誰敢碰誰倒霉!跟風反華沒出路,務實合作才是正道。至于它現在想回頭?晚了!中國有句老話送給它:“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