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風掠過蘇州水松石藝術館的飛檐時,展廳里的古像正浸在幽微的柔光里。北魏造像的衣褶間流淌著千年月光,漢代石獅子的瞳孔里沉睡著未醒的晨霧,連古石縫隙里的苔痕都帶著舊時光的呼吸——這里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訴說,關于匠心與歲月的秘語。
一場別開生面的《縷絲織夏……蘇繡美學生活》藝術沙龍正在這古樸的石像雕塑藝術展廳里在中國刺繡國大師主持下舉行著……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的繡繃輕懸于展廳之內,蠶絲在二十四色花青里洇開漣漪。她指尖的滾針掠過繡面時,仿佛有雙穿越時空的手,正將云紋的輕柔縫進北魏造像的袖口。看那用三藍暈染的祥云,正攀附著石刻斑駁的棱線生長;以旋針勾勒的瑞獸鬃毛,恰好拂過石獅子爪下凝固的風塵。堅硬的石頭在絲線里舒展腰肢,綢緞的經緯間竟長出了刀鑿的風骨,剛與柔在針尖上跳起圓舞曲,讓漢代石刻的苔痕與蘇繡的絲光,在同一個時空里輕輕相觸。
當指尖撫過佛造像低垂的眼瞼,觸摸到那些被時光磨圓的紋路時,忽然懂得:水松石藝術館的展廳里,陳列的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古代匠人掌心的溫度。他們曾在鑿刀起落間,將慈悲與威嚴刻進石脈;而鄒英姿的繡針,則像一支蘸著月光的筆,在絲線上重寫光陰的詩篇。看那石縫里新萌的苔色,正與繡紋中抽出的新芽遙遙相望——正如千年前絲綢之路載著綾羅與石刻走向世界,讓東方匠心在文明互鑒中“走出去”;今人的針線又將這份沉淀“引進來”,在絲縷交織間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原來匠心從未隨歲月老去,它只是換了件衣裳,在絲縷與石刻的對話里,重新綻放出跨越千年的溫柔。
現代的光影掠過展廳時,石刻的肌理與蘇繡的經緯正在交頸私語。傳承不是復制裂痕,而是讓北魏的風掠過漢代的云,讓今人的針引著古人的線,在同一個晨昏里,織就一場永不褪色的相遇。那些沉睡的古像睜開眼睛,看見絲線上的春秋正與自己的年輪輕輕相擁——這大概就是時光最動人的模樣:以蘇繡經緯為橋,連通過去與未來;以石刻肌理為章,續寫“一帶一路”上文明對話的新篇。當針尖穿過歲月,縫補的不僅是藝術的脈絡,更是讓古今匠心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絲路上,照見彼此的光。 (張維忠 鄒英姿/文 張強 拓振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