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關于王鐸的書法評論,眾人不一。作為著名書法家,王鐸以縱橫捭闔、沉雄恣肆的行草書名聞朝野,而作為朝廷重臣,卻在明清革鼎、江山易幟的時刻降清軍,做了貳臣。其身后三四百年間,因其大節有虧,書法藝術屏蔽。近三四十年以來,王鐸先是在東瀛聲譽鵲起,特別是東瀛書家“后王(王鐸)勝前王(王羲之)”的評價,使國內重新正視、評價王鐸,蒙塵數百年的王鐸碑帖收獲了眾多熱切、激動,甚至瘋狂的目光,一時之間,王鐸成了國內的當紅名家,評述其生平事功的文章鋪天蓋地,其眾多墨跡也集納成冊一版再版,一茬茬的書法家以臨摹他的書法為時尚也!
品名:修廬安居書墨色絹本 186×54cm
款識:吾欲修理蘇門巔舊廬,彈琴哦詩。其中如千君氣垕力凝,勉事兵食俾民,實受其誒有,戡定之責。吾雖懶迂,猶足濡墨作一賦,為君慶。癸未六月朔九日,大熱大熱,王鐸為如千黃老先生贈。
王鐸《修廬安居書》局部一
鈐印:王鐸之印(白文)、煙潭漁叟(白文)。
王鐸《修廬安居書》局部二
上款人簡介:黃家瑞(約1605~1645年),字禎臻、號如千,山東滕縣人。崇禎甲戌(1634年)進士。授汾陽知縣,歷揚州備僉事。崇禎十六年,超擢右僉都御史,督理準場鹽法軍餉,福王立,乞休,寓居平湖。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七月間,舉兵太湖抗御清軍,有親家萬壽祺、沈自炳、戴之俊、錢邦芑、陳子龍起柳、吳易起笠澤、皆預會師,《清史稿萬壽祺傳》。另有史籍譜傳及萬氏《自志》等文均未言及萬氏起兵于何地。董本卷六有萬氏《將自京口移寓云間留剮鄔大》詩一首曰:江空六合闊,春水日紛紜。沖鷺雙帆來,笑鳥千里聞。移家遇谷雨,流寓卜橫云。須認桃花片,門前坐待君。《年譜》定此詩寫作于順治二年三月,甚當。云間是江蘇省松江府的別稱,即今上海市吳淞江以南地區。萬氏于崇禎十六年(1643年)曾一度寓居于此,后歸吳門,然常往來于京囗,南京等地。
王鐸《修廬安居書》局部三
順治二年三月,又擬自京口移家云間,這都與萬氏起兵事有關。萬氏起兵之地,就在于云間松江府附近的泖湖,泖湖別名三泖,在今上海市青浦西南,松江西和金山西北,因有上、中、下三泖而名。泖湖上承淀山湖,下匯黃浦江入海,地與云間相接。據《明史》紀錄,順治二年閏六月,明吳淞總兵吳志葵率兵自海入江,結水寨于泖湖,適逢明太湖總兵黃蜚海軍船千艘自無錫圣,兩軍匯合,擬攻取占有蘇州的清軍。此時,明參將侯啟祖正駐守金山,華亭沈猶龍等數千人起兵,扼守松江城,泖湖一帶抗清武拆很是壯大。萬氏在泖湖起兵,既可與本地明軍等亙為照應,不至陷于同仇敵愾的地步,又可接陳湖、笠澤義軍前來會合,閣下逢緣,以舟船之便克不習水戰的清軍,泖湖是最抱負的所在。
王鐸《修廬安居書》局部四
據《清史稿》、《自靖錄》、《滕縣志》等書記載,當時在泖湖起兵的另有黃家瑞等人,自乙酉春罷官后寓居云間,在泖湖起兵后戰敗,轉戰至浦口,赴水而亡,黃家瑞享年四十一歲。著有《清皭居藏稿》、《見月草堂小題》、《良著年來紀聞》、《督揚疏草》等。后按《康熙滕縣縣志之七.儒業篇》記載,黃家瑞生有四子:蕙森、蘭森、荃森和芝森。黃蘭森后為北門里黃氏一支。黃蘭森(1627~1677年),字畹九、號靜致,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三甲第七十名進士,工書法,著有《詩景堂時文》、《過聞編》。黃蘭森在中進士后一年逝世,享年五十一歲。生前年輕時娶父親好友萬壽祺(1603~1652年)長女為妻,并生一子,曰:黃愈亮。
王鐸《修廬安居書》局部五
后記:此《修廬安居書》自署癸末即崇禎十六年(1643年)六月,是年王鐸為五十二歲。內容如信札,也如面對面的聊天一樣,跟好朋友黃如千嘮嗑。大概意思是我想把在蘇州的那老房子修理一下,再不修理,看起來馬上就要倒下來了,待修好后以后可以彈琴賦詩之用。我不像如千(當時黃家瑞為三十九歲)兄弟年輕力壯,整天為部隊的戰事勞碌,實在是辛苦你了,但也是你的職責所在。我現在比較懶散,偶爾還沾墨書寫一番,作詩畫畫。你這邊這么忙,不多說了,希望聽到你的捷報,為你慶祝!六月朔九應該是六月初九日,天氣太熱了太熱了。如千黃老先生是對黃家瑞的一種尊稱和尊重,因他每天為國事奔波忙碌,自己近期清閑,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你? 事出有偶,在黃思源主編的《王鐸書法全集》共五卷之第二卷,第五四七頁,有同年同月的草書臨王獻之、王羲之帖書帖軸,共六十三字,縱二七0厘米、橫五十五厘米。全篇譯文為:“豹奴此月,唯省一書,亦不足慰懷耶?吾唯辨辨知,復日也知也?知彼人已還,吾此猶往來。其野近,當往就之耳?家月末當,至上虞亦俱去。癸末六月,極熱臨,警壇詞丈,王鐸”。雖此軸與本幅無關,但有一點可以說明,書臨這件應與本幅的時間相當接近,也許是前后幾天,都說大熱大熱,極熱之詞。
王鐸《修廬安居書》局部六
再回顧本軸書法,他在結構處理上的構成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間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觀念,具有強有力的理性處置效果,在如此狂放變幻的草書中錘煉出如此冷靜、有條不紊的效果,實在是出人意外同時又使人對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說從張芝、張旭、懷素、黃山谷直到徐渭,草書的發展是以用筆的豐富頓挫為準矩,而在結構處理上則一放再放,抒泄無遺的話,那么王鐸則成功地阻遏住這種一發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靜的理性把這匹脫韁的野馬籠住,縱橫取勢法于米芾,變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他在筆墨上的創新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于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制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不能不說他這有意無意之中的創舉是對書法形式夸張對比的一大功績。在他以前,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主動地追求“漲墨”效果。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后來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2021、10、05、奇峰記于觀云樓
作者簡介: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十樵、號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十一年(1638年)春 ,進講“中庸”、“唯天下至圣”章,旁及時事,有“百骨如林”語;崇禎切責其敷衍支吾,不能發揮精義。鐸惶懼,俯伏案前待罪。明年,任侍班。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于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擢禮部尚書,未到任時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歷任東閣大學士、次輔。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無論是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王鐸于明崇禎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書丹《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銘》,銘近五千字。款署“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節寰袁公即袁可立,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廉直名臣,奉命備兵防海,收復旅順,策反劉愛塔,為王鐸先師考官。
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瑯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于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凡三十二行,其中楷書十三行,草書十九行,每行字數不一。故宮博物院藏。《贈袁樞詩冊》計八頁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書于崇禎六年(1633年),自作詩五律八首贈河南睢州(今睢縣)袁樞(袁可立子),為同時期的又一力作,現為美國楊思勝收藏。他的代表作《洛州香山詩軸》,在結字上把米芾的倚側發揮到了極致,再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弘光元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攻克揚州,弘光帝走蕪湖,留王鐸守江寧,王鐸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出城迎豫親王,奉表降,尋至京候用。歷任禮部尚書管宏文院學士,明史副總裁,殿試讀卷官,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加太子太保,少保,禮部尚書,王鐸先以二月間祭告西岳、江瀆事竣,乞假歸里,于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葬于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享年六十一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