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678——747),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于書香門第,其父李善為唐代著名學者,曾為《文選》作注而聞名。李邕幼承家學,少年成名,歷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
李邕精于翰墨,尤擅行書。以行書入碑自唐太宗后,風氣漸開,應者云集,李邕為其中大家。李邕書初學王羲之,“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宣和書譜》)。工文善書,擅以行楷寫碑。其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頗為自得,時人譽稱“書中仙手”。明·董其昌將他與王羲之并列,稱“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史稱其一生撰碑八百余通,流傳至今者有《李思訓碑》、《岳麓寺碑》等。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云麾將軍碑》,李邕撰并書。鐫刻于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庚申,李邕時年四十三歲,正當奠定豪放風格基礎時。李邕的筆法猛峭健利,形態比王羲之清瘦,尤其在此碑中用筆豪爽,起落爭折,直多于曲。
《金石萃編》載: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寬四尺八寸五分。額題篆書“唐故右武衛大將軍李府君碑”,4行12字。正文行書三十行,每行七十字。碑石下截文字損毀嚴重,上截亦布滿石花,現有陜西蒲城橋陵。
此碑記述碑主李思訓生平功績。李思訓(651——716),字建,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王李叔良之孫,李孝斌之子,李林甫之伯父。以戰功聞名于時,曾任右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除戰功卓著外,李思訓還擅畫青綠山水,師事展子虔,“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云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稱他為“國朝山水第一”。明代董其昌推其為“北宗”之祖。
李邕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藝術的典范,如果說王羲之開創了行書雋秀的典型風格,那么李邕則是在繼承王羲之行書的基礎上,有其新的突破——那就是行書的豪放派的發軔!
下面是《李思訓碑》斷句及釋文:
?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
?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
?李府君神道碑并序。
?觀夫地高公族,才秀國華,德
?名昭宣,沖用微婉,動必簡久,言
?必典彝,人之儀形,固以為天下
?式守中,轖重養福,亢宗以長其
?代,邁德以閌其門者,其惟我彭
?國公歟?公諱思訓,字建,隴西狄
?道人……至信徙于秦,克復其任,子
?仲翔討叛羌于狄道,子伯考因
?家焉。洎孫漢前將軍廣,子侍中
?敢士四……卿諱叔良,都原州長史
?華陽縣開國公、贈寧州刺史諱
?孝斌,或集事云雷,擁旄為將。或
?承光……然寡欲,超然遠尋,好山
?海圖,慕神仙事。且束以名教,阻
?于從游,乃博覽群書,精慮眾藝,
?百?偕妙……聳義,直道首公。非忠
?益之論,不關于言;非侯度之謨,
?不介其意:夫如此,可以近大化,
?漸家???……睪子贊禹,甘生相
?秦,莫可得而聞已。十有四,補崇
?文生,舉經明行,修科甲,明年吏
?曹以文翰擢受朝散太(大)夫,滿歲
除常州司倉參軍事。出納之吝,
?職司其憂,蓋小小者于時也。鼎
?湖龍升,?宮?……嘆近關而出
?岡(罔)知所從,臨河而還,復將安處?
??俛轉揚州江都宰,公曰:五行、
?四時、十二月還??……情。敷祐話
?言,所以廣德化;扇揚和氣,所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