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東平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有追求的畫家。這么多年來,憑借著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內在法則和秩序的深刻了解,東平已尋找到一種青綠山水的獨特表達,把當下的文化、盛世的景色視為一種“物象”來加以塑造,并尋求其背后的深層關系。讓青綠山水那古樸典雅、金碧輝映的藝術語言重新綻放,他腕下流溢而出的是一個明朗燦爛、青綠古雅的山水田園,呈現的是一個煥然一新、蘊涵豐厚的藝術家園。東平創作的許多青綠山水畫都能給他者帶來這樣的暗示:陽剛、明麗、雍容、深厚,表面上看,它們來自色彩的氣息特征,實際上,它們源于畫家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一種形式,青綠山水早在魏晉時期就已出現,在隋唐和北宋曾作為主要的山水畫樣式流行于宮廷,在其一千多年的發展演進中,產生了不少杰出的畫家及不朽的佳作。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我國山水畫史上第一幅完整獨立的青綠山水畫卷,對后世影響深遠。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皆為杰出的青綠山水大家,李思訓首創大青綠及金碧山水一格,李思訓的的《江帆樓閣圖》、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便是唐代青綠山水畫盛極一時的例證。宋代青綠山水也有很高的成就,雖然北宋時興起水墨山水,但也出現青綠山水的豐碑之作;南宋時期的代表性人物為趙伯駒、趙伯骕兄弟,二人在繼承李思訓、李昭道大青綠山水畫法基礎上,匯入北宋文人水墨畫的一些技法和情趣,為青綠山水增添了文人氣息。元以降受文人畫思潮影響,山水畫家創作主要以水墨山水為主,青綠山水漸漸衰微,沉寂良久,但作為一種傳統一直沒有斷絕過。近現代畫家中,擅長青綠山水的不在少數,像張大千、吳湖帆、謝稚柳、何海霞、賀天健等都是青綠高手。福建畫家楊啟輿、林容生的青綠山水在畫界亦享有盛譽。
在多年的山水畫創作中,楊東平也一直致力于青綠山水的探索和創新。在東平眼里,青綠山水最適合表現自己身處的時代,群山疊翠,青綠相映,可直接展現一種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他由此提出了“盛世青綠”的創作理念。“盛世青綠”就是用古典的形態,描述當下的自然和情懷。既能吸收傳統養分,又能拓展現代意蘊,“青綠為文,盛世為質”, 讓色彩發揮優勢,對傳統進行主觀性的建構,并讓自身的骨氣經血融匯其中。“盛世青綠”既要凸顯畫家的主體意識,又能展現當下時代與文化的高華氣象。
在楊東平的藝術世界中,青綠山水作品營造的主體意象就是青山、云彩和樹木。山體結構借陳老蓮鐵線鉤之筆,大多成斧劈皴形,雄渾奇峻;樹木用展子虔《游春圖》的點花法,使碧樹掩映山間,樹木像在山涯行走,怡然自得;天空以淺絳淡抹,營造出仙霞氣象、水流之意。另外,在云水之法上,楊東平獨創一格。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流則遠矣。”煙水云霧是烘托山勢、渲染虛靈之境的重要元素。東平在他的作品中大膽勾勒環流狀的“靈芝云”,使整個畫面祥云盈繞,仙景靈異。山石之硬朗與祥云之綿柔,煙水之靈動與山體之雄渾,形成和諧的審美視覺。他善用流動的祥云,既是表現回蕩的空間,也是更好地烘托實體青綠山峰的艷麗俊秀、偉岸超拔。
同時,東平的作品充滿著明朗、清新的色彩,這也是他理想中的盛世色彩。這種色彩呈現溫文爾雅、和平謙遜的氣息,不是大紅大紫的艷,也不是奪目刺眼的金光燦燦。他以明五彩彰施、善用工筆細勾慢染,甚至娓娓道來,無論是祥云還是天空,有一層“光的色彩”,表現出盛世下一派祥瑞氣象,給人以蒼松翠竹、扶花綠葉、原上青草及翡翠寶石等美好聯想,透露出古雅、蒼潤、頗富生命活力的意境。觀賞東平的山水畫,我們似乎和畫家一起,正放慢腳步,細細體味青山綠水、煙波云靄間所蘊含的明朗燦爛、雍容清雅的藝術韻味。
用眼睛看,用筆墨畫,讓色彩說話,讓物象顯靈,這是畫家的生命常態。東平也不例外。但是,眾所周知,哪怕是福州這樣的南方城市,畫青綠山水的何止楊東平一人?令人注目的是,在傳統青綠山水千年之旅中,楊東平揆古察今,上下求索,他獨標“盛世青綠”的高幟,探索繪畫語言的創新,以堅實的創作標示自己在當代青綠山水畫界的位置。他的作品具有個人化的語言和氣質,像《山水清音》、《永遠的武夷》、《陽耀華岳》、《紫氣東來》等眾多作品,既有青綠山水的明麗,又能傳達畫家個體的氣韻,線條硬朗,設色濃郁,山石棱角分明,樹木忽隱忽現,云彩結靈而居,呈現出一派繁茂厚重、金碧輝煌的景象。2014年11月,他應邀為中南海創作的《日出東方》青綠山水作品,選擇武夷山題材,經過二個多月的精心描繪鋪陳設色,無疑成為他盛世青綠的代表之作。東平的“武夷”系列作品,由于對地域山水文化的熟稔,加之畫家本人所具有的超凡脫俗的悟性,他已能在山石、草木、流水、浮云中發現自然恒古不變的生命力,并加以牽引、加以孵化,衍變為一種不可言傳的精神符號。
自然是沉寂無聲的,但它亙古都在;人是奔波忙碌的,可以說走就走。想來,在東平眼里,青山何以用得著留下痕跡?而人呢,只有一副傲骨,時刻卻得努力爭著綠意。由此而言,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身為畫家的楊東平,為何近年來提出“盛世青綠”的創作理念。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宇宙生成于混沌之氣中,氣之流動生成萬事萬物。東平深諳此道,在他新近創作的多幅“盛世青綠”作品中,無論是祥云還是天空,無論是溝壑之地,還是峰巒之巔,我們都能看到一層光的色彩,用以表現盛世之下一派“高華丹耀,登瑞蒼容”的祥和氣象。當然,“光”的存在意味著所有生命的茁壯成長,“光”的存在也昭示著在我們無法探知的某個高處或遠方所蘊藏著的秘不可宣的未知氣象。對于東平而言,他才不管不顧,他只聽從于自己的心靈、自己的筆墨,你說他僅僅為了贊美也罷,或者說是為了臆造一種仙境般的幻景也罷,他就在那里,在山水間,在云深處,在遙不可及卻又扭頭便能聽見回聲的地方。
每個時期的藝術創作都是對古典的創造性繼承和發揮,也就是古人所言的“借古開今”。東平也正是這樣,活在當代,重新審視傳統,思考著如何接續“古人”,尋求中國山水畫如何突破傳統模式,又不隔絕傳統技法的豐富與內涵。東平的青綠山水畫創作處在動態的發展中,這體現一個畫家不斷更新的藝術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近階段的作品中,他把傳統之中的筆墨與色彩的精華加以提煉、結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寫意表現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發的具有當下文化情懷的山水新樣式。這種變化特別明顯地表現在最近創作的青海藏區題材的作品中,如《紫氣東來》一定程度上將水墨與青綠融合成了自己的一種繪畫方式和語言,既超越了水墨寫意,又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青綠山水。畫面底下煜煜發光的天路,將對人的生命思考與對自然的敬畏在當代文化的背景中重新融合起來,將不同文化的營養在與天地自然的共生中協調起來,以此獲得關于自然及生命的更加深邃的理解。觀察這種新的圖式和語言,可以看到楊東平的山水畫既秉承“盛世青綠”富麗高華的氣象,同時在筆墨運用和意象經營上,也有了更深沉的文化氣息以及關于自然與生命之思考的詩性內涵。
記得齊白石曾說過的一句話:“每個朝代都會留下自己的線條,可以是被覆蓋的,亦可以一落筆即得永生。”一種民族繪畫或是個體畫家,都有各自不同個性的畫譜,簡單也好,繁復也罷,要是沒有靈魂,它就易磨損、易消失。
作為東平好友,我想把齊老的這句話送給他,僅從東平的天資、素養、品格及審美的追求來看,他應該會走得很遠。也許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估量,但是,我認定,這樣的祝福對于一個早已成名的畫家而言,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由衷的期待,更多的時候,它更像深夜里的一盞火燭,能照耀四方。
(文/曾章團,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專職副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