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問題特使基思·凱洛格(Keith Kellogg)在福克斯新聞及歐洲真理報相關報道中,拋出關于俄烏沖突和平解決的新設想——建立一個由烏俄雙方共同控制的非軍事區,并強調30天“原地停火”或將成為局勢轉變的關鍵節點。這一方案為持續膠著的俄烏沖突帶來了新的討論話題,其背后蘊含的政治意圖與實際可行性值得深入剖析。
方案核心:“原地停火”與30公里非軍事區
凱洛格所提出的和平方案核心在于“原地停火”,即烏俄雙方各自維持對當前實際控制領土的掌控,不進行進一步的領土爭奪。他向烏克蘭方面傳達的理念是,當前雙方各自占據的土地,是經過戰斗得來的“既得成果”,在“原地停火”的框架下將得到承認。
在此基礎上,凱洛格進一步提出了建立非軍事區的具體設想。他表示,烏克蘭方面愿意接受一種“凍結現狀”的“原地停火”模式,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一個臨時非軍事區。具體而言,烏克蘭軍隊將后撤15公里,俄羅斯軍隊也同步后撤15公里,從而形成一個寬度達30公里的無火區。這一區域將由一個“意愿聯盟”的軍事力量進行監管,以確保雙方嚴格遵守停火協議,避免軍事沖突再次爆發。
凱洛格以二戰后波羅的海國家的局勢以及德國統一為例,試圖說明政治現實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他暗示,即便當前烏俄雙方就領土問題存在巨大分歧,但通過“原地停火”和非軍事區的建立,可以為未來的和平談判與政治解決創造有利條件,避免沖突進一步升級,同時為雙方保留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的可能性。
美烏俄外交博弈與特朗普政府立場這一方案的提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近期美烏俄之間的外交博弈密切相關。此前有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曾在巴黎向烏克蘭遞交了一份一頁紙的文件,被視為解決俄烏沖突的“最終提議”。其中,美國甚至準備承認俄羅斯對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的控制權,并考慮放松對莫斯科的制裁。這一立場在烏克蘭國內引發了廣泛爭議,總統澤連斯基也公開表示,美國在倫敦會談中提出了針對烏克蘭領土的戰略,但隨后又出現了一份新的文件,暗示美烏之間在和平方案上存在分歧。
澤連斯基提到的“另一份文件”,據稱是在烏克蘭代表團、歐洲團隊與美國代表在倫敦會談后起草的。隨后,路透社披露了烏歐官員在倫敦會談中提交給美方的結束俄烏戰爭的建議文本。這一系列外交動態表明,美國在推動俄烏和平進程方面正積極發揮主導作用,而凱洛格此次提出的方案,很可能是美國在綜合各方利益訴求后,為推動和平談判所做出的新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