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普遍愛吃。譬如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大文豪蘇軾,愛吃是出了名的。梁實秋先生亦不能免俗,為吃,還著有《雅舍談吃》一書。他老人家在《憶青島》一文中,也不忘夸贊海鮮。其中有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曾在大雅溝菜市場以六元市得鰣魚一尾,長二尺半有奇,小口細鱗,似才出水不久,歸而斬成幾段,闔家飽食數餐,其味之腴美,從未曾有。”
我小時候看到這句話時,就覺得有違和感。且不說號稱“長江三鮮”之一的鰣魚如今很大可能已滅絕(如今市面上售賣的所謂“鰣魚”為美國西鯡、云鰣、長尾鰣,甚至斑鰶等,并非真正的鰣魚),就算是在鰣魚產量很大的上世紀,青島應該也沒有啊。
鰣 Tenualosa macrura,鯡科鯡屬,是洄游性魚類,曾經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海及東海,以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流域的中、下游。從未聽說青島有“似才出水不久”的鰣魚。那么是怎么回事呢?梁實秋搞錯了嗎?
鰣 Tenualosa macrura/《中國海洋魚類:上卷》(陳大剛等,2015)
云鰣Tenualosa ilisha / Wikipedia
首先有一點很明確,隔行如隔山,梁先生固然是大文學家,在水產方面卻是外行。畢竟《雅舍談吃》里的原話都說過“干貝是貝屬,也就是蚌的一類”這種令學過分類學知識的人流淚的話。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相信梁先生在這方面的判斷。
《中國海洋魚類》記載“鰣魚分布于我國東海、南海,以及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域”,而《黃渤海魚類圖志》也未收錄鰣魚(但收錄了白鱘)。不過,《中國海洋魚類》只是參考資料,畢竟圖鑒是死的,人是活的,青島近些年發現的花尾鷹?、金錢魚等,上面也并沒有說黃海有分布。圖鑒所記載的與事實情況有出入,這種事情很正常。在一些資料里,也有鰣魚在黃海的記錄。還有觀點認為,鰣魚雖主要分布于21°N~31°N的范圍內,但最北可達36°N。36°N,已經是青島的緯度了。因此青島市面偶爾出現鰣魚,這種可能似也不能排除。
很可惜,如今鰣魚已無影無蹤,我們也無從考證鰣魚會不會出現在青島海域。除了“長二尺半有奇,小口細鱗”以外,梁實秋并沒有提到這條魚的其他特征。而除了梁實秋《憶青島》的這段文字以外,我也并沒有找到其他關于青島出現過鰣魚的明確文字記錄(指美國西鯡為鰣魚的倒是數不勝數)。梁實秋吃的到底是不是鰣魚,竟成懸案。
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梁實秋先生所認為的鰣魚,實為鰳魚。
鰳 Ilisha elongata,鯡形目鋸腹鰳科鰳屬,與鰣關系不算很近,但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鯡形目典型的身體側扁、無側線、刺多、鱗下有脂肪等等。鰳魚和鰣魚的味道也相似,鰳魚雖然有著鯡形目的一貫特征——多肌間刺,但味道非常鮮美,多刺也擋不住人們對它的喜愛,把“恨鰣魚多骨”換成“恨鰳魚多骨”也未嘗不可。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也評價道:“北海鮮鰳,味并鰣魚。”將一條魚的味道與鰣魚相提并論,這是古人對它極高的評價了。而且,鰣魚由于鱗下有脂肪,烹飪時候講究不刮鱗。鰳魚也是如此。梁實秋吃鰳魚時沒起疑,直接當成鰣魚,這種可能性并不小。不過,若果真如此,按照民國時期的購買力來看,花六銀元買一條鰳魚,這多少有點“冤種”了。畢竟,現在集市上一條鰳魚只要五元,而且不是銀元,是人民幣......
鰳 Ilisha elongata/ 作者拍攝
青島還有一種魚,比起鰳魚更像小號的鰣魚。它就是北方沿海常見的小雜魚——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斑鰶與鰣魚同屬于鯡形目鯡科,比起鰳魚與鰣魚的關系更近。體側扁,口不像鰳魚那樣“地包天”,視覺上與鰣魚相似。
斑鰶不僅體形小,在國內地位也低,屬于海邊不入流的小雜魚,很少會運至內陸來售賣。日本人則把5~8厘米長的斑鰶幼魚稱為“新子”,8~10厘米的若魚稱為“小肌”,11~15厘米長的稱為ナカズミ,15厘米以上的就是鰶了。以上四階段價格依次遞減,成魚售價最低,而新子售價可以達到每千克折合人民幣1500元,十分驚人,跟斑鰶成魚在中國的雜魚地位,真可稱得上霄壤之別。其實斑鰶的成魚油脂豐富,味道也很香,雖有小刺,但可以整條炸酥食用。在青島叫“固眼魚”,好這口的人也不算少。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作者拍攝
文中部分圖片版權來源不詳,無法與著作權人一一取得聯系,未能及時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關著作權人可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