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伏行業的日子實在不好過。
在積累產能尚未消化的情況下,“降價潮”愈發洶涌,四大主材主流產品全年價格跌幅均超過29%,再加之美國關稅壁壘對海外市場、東南亞產能的沖擊,讓企業經營高度承壓,A股光伏制造板塊近80家上市公司,近半陷入虧損。昔日“光伏茅”隆基綠能也表示,“這是公司上市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在此情況下,如何精兵簡政、縮減開支也成了各公司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員工總數變動與經營業績、主營業務高度相關
根據數字能源DNE的統計,結合各公司年報披露信息來看,多數A股光伏上市公司人員規模有所縮減,其人員變動情況與經營業績、主營業務均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比如,裁員比例最高的,是ST聆達,裁員幅度高達86.67%,從600人縮減至80人,成為面臨退市的“小公司”。另一家ST公司——ST泉為裁員幅度也達到51.99%,截至2024年,公司還剩不到300人。此外,業績降幅較大的如億晶光電、京運通、愛旭股份、東方日升、ST沐邦等,裁員比例都超過40%,上述公司在歸母凈利潤同比降幅、裁員比例方面都排在前15位。
雖然一體化巨頭虧損或業績下降的絕對值更高,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都會進行大規模裁員。具體來看,晶科能源、隆基綠能裁員比例較高,前者為41.07%(從2023年的超5.7萬人降至不到3.4萬人),后者更是高達49.57%(從2023年的約7.5萬人降至不到3.8萬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大巨頭是光伏制造板塊營收總榜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同樣也是全球光伏組件出貨榜的頭兩名。但二者2024年營收均降超20%,晶科能源歸母凈利潤暴跌98.67%,險守盈利線(9893萬),隆基綠能的歸母凈利潤直接從2023年的盈利107.51億變臉至2024年的虧損86.18億。
其他一體化巨頭中, 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包括港股上市的協鑫科技,裁員比例在25%-31%,而最大的巨頭通威股份裁員比例僅1.21%,員工總數仍超過5.5萬人,反超隆基綠能、晶科能源,也遠多于其他同行。
光伏營收TOP10中,光儲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是唯一營收、凈利雙增的企業,2024年末,該公司員工總數超1.7萬人,同比增長26.3%。
新晉沖進營收TOP10的光伏輔材膠膜龍頭福斯特,員工總數也同比增長了2.8%,該公司雖然業績同比有所下滑,但營收、凈利降幅均在30%以內,其13.08億的歸母凈利潤,也能排在利潤榜第7,比大多高營收企業要好得多。其他員工總數增長的企業,如橫店東磁、林洋能源等,也均是尚能盈利,業績實現增長或下滑幅度相對較小的企業。
此外,光伏主材(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企業,員工總數多呈下降趨勢,這與相關環節價格“跌跌不休”,跌破現金成本線,企業業績壓力持續增加有關,也與前期大幅擴產導致產能遠超實際需求,去年下半年陸續進行減產甚至停產有關。
而市場韌性較強,業績向好的逆變器企業,員工總數普遍不減反增,輔材輔料以及一些“賣鏟”設備企業,存在業績分化,員工總數增減也相異。
龍頭企業職能人員、生產人員規模普遍縮減
對于體量較大、業績壓力較大、裁員幅度較大的龍頭來說,如何在精簡人員的同時保持競爭力,成了一道難題。
以裁員總人數最多的隆基綠能為例。2024年,該公司裁員總比例49.57%,其中生產人員、職能人員(行政人員)首當其沖,前者同比減少53.33%,后者同比減少53.6%。技術人員同樣受到沖擊,同比減少42.8%,唯有銷售人員同比增加了22.56%,不過該條線總人數本就較少,增加后也僅1684人。這也導致了人員結構上的變化,生產人員占總人數比例降至60%以下,生產條線和職能條線相加,占比縮水超5%,相形之下,技術人員占比增加最多(3.06%),占比達到25.86%,銷售人員占比從1.83%增至4.45%。與此同時,從年報另一個披露項——員工教育類別程度來說,大專以下員工占比縮減了4.94%,其他如博士、碩士、本科及大專以上在占比上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本科及大專以上的占比增加了3.28%。
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看,員工人數的下降讓隆基光伏產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同比減少了7.16%。與此同時,降薪與裁員往往是同步的,2024年隆基支付員工薪酬15.74億,同比下降33.53%,兩相疊加,隆基管理費用同比下降了30.22%。但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行業時值技術迭代路線之爭的關鍵時刻,隆基的研發員工人數、待遇同樣下降,研發費用同比降低20.48%。如果對比2023年來看,這種縮減會顯得尤為強烈,那一年前三季度多數光伏企業的業績來到歷史頂點,雖然四季度遭遇大幅下滑,但全年仍處于擴張態勢。隆基那一年因經營規模擴大、員工人數增加,管理費用同比增長67.6%,研發費用更是飆升78.08%。
可惜的是,成本的壓降速度、幅度仍趕不上價格和收入的下滑,2024年隆基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6.23%,高于營業成本27.79%的降幅,毛利率降低10.82%,降至僅剩7.44%,其中硅片業務毛利率為-14.31%。
作為行業的明星,隆基綠能可謂典型樣本。2023年末至2024年一季度,其大規模裁員的話題不斷引發關注,彼時該公司曾對輿論流傳的裁員規模與方式進行辟謠,但也表示“光伏行業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為適應市場變化和提高組織效率,公司正優化員工隊伍”,同時將這種優化稱為“合理的人員流動”。站在今天的結果來看,從2023年到2024年,隆基職能人員的精簡一直在持續,生產人員則由大幅增長轉眼變為大幅縮減,這與其停止產能擴張甚至減產、停產、調整生產安排和用工方式高度相關。
其他裁員幅度較大的龍頭企業,與隆基綠能在精減人員上的選擇上也多有相似之初,生產人員均大幅縮減,銷售人員、研發人員受影響相對較小。不過,不同公司因其自身發展模式、經營特點不同,也會在裁員和人員結構上呈現出一些不同特點,比如晶科能源對銷售團隊也進行了30%左右的精簡,愛旭股份則是技術人員受到最大沖擊,同比減員73.69%。
此外,曾引起關注的應屆生、管培生、勞務工的情況,還難以直接從年報中看出,不過,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相關用戶自稱受到影響無法轉正或保住工作。
出海之路生變,境外員工前景未明
2025年一季度,光伏制造企業仍然高度承壓,不過,至少從環比來看,愛旭、隆基、通威、天合、晶澳等企業業績均有所回暖。雖然近期光伏主產業鏈價格再次掉頭向下,業內有聲音擔憂下半年需求走弱,但至少,在2024年已經動了“大手術”的龍頭們,今年應該不會再有如此大規模的人員變動了。當然,如果真的到了行業熱議的“出清階段”,那出清企業的人員變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在近年來光伏“大出海”的熱潮之中,很多企業也積累了大量境外員工。
2025年,以美國“對等關稅”為代表,國際貿易局勢愈發嚴峻,我國光伏企業在東南亞四國(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的工廠受到美國34%-3500%“雙反”關稅的極大沖擊,去年即有傳聞稱部分廠區關閉,管理人員轉戰他國。
僅從2024年財報,還難以獲取太多相關信息。出海“領頭羊”晶科能源2023年曾披露自身擁有超過一萬名境外員工,但2024年未再介紹相關信息。
反而是順風順水,海外業務持續高增,但基本只賣貨不建廠的陽關電源披露了相關數據,該公司截至2024年末海外員工共1774 人,同比增長了16.86%。不過,需要提及的是,從增速來看,這一數據還是有所下降,2023年該公司海外員工曾同比增長58.1%。
光伏企業東南亞四國產能銷路受限后,很可能更多轉向中東的沙特、阿聯酋或印度尼西亞、老撾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其境外員工會出現的怎樣的變化,還有待觀察。另外,一體化組件大廠目前在美國均有工廠落地,在當地對工廠“美籍身份”愈發看重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也在進行防范風險操作,比如天合光能就在特朗普勝選之際對其美國得州5GW組件廠進行了股權置換,此類變動當然也會影響到境外員工。
企業員工的變動趨勢,折射出了行業現狀,但同時也為未來埋下伏筆。實際上,從艱難的年報中也能看到,龍頭企業仍在盡力保留研發人員,為今后的復蘇和發展留下本錢。(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