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正在逐漸支撐陜西經濟的“半壁江山”。
不久前,省發改委公布了2024年陜西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其中有幾個關鍵數字值得注意:“累計生產總值1.68萬億”“占全省總量的47.3%”“縣均GDP突破200億”。
金融棒棒糖看來以上數據正是陜西縣域“三分類”以來,作為陜西經濟短板的“縣域經濟”正在加速補強的力證。
01
首破200億:占比47.3%
重視縣域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的2010年-2021年間陜西縣域GDP數據整體向上,但占比逐漸走弱。
金融棒棒糖從陜西統計年鑒中,統計出83個縣(市)15年GDP的變化情況,我們可以注意到“2021年”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
2010年-2021年期間縣域經濟從2010年的5244.68億增至2021年的1.26萬億,整體翻了一倍,占陜西經濟比重卻從53.27 %降至42.28%,降幅為10.99%。
這種變化并非陜西獨有,全國數據看,2012-2020年,縣域GDP占國家經濟總量由54.9%下降至39.3%,降幅為15.6%。
改變同樣始于2021年,當年8月陜西省發布《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中提及的“一縣一策”等相關表述,成為后來“縣域三分類”(產業功能縣、農產品主產縣和生態功能縣)的政策起點。
再往后重要的影響文件便是2023年的《關于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接續政策措施》,正式提出“縣域三分類”具體幫扶標準以及考核政策變化。
多種政策的合力下,陜西的縣域經濟下降趨勢得到逆轉,2022年占比回升至42.72%,2024年則提升至47.27%。
更為詳細的數據2024年陜西縣域經濟GDP總量攀升至1.68萬億,同比增長6.4%,縣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達202.53億元,較上年增加10.04億元。
此外縣域GDP的分布亦得到顯著改善,2021年以來陜西千億縣從1家,擴充為神木和府谷,300-1000億的中流砥柱縣域從5家擴充至9家。底部弱縣數量減少,低于百億的縣域從31家,縮減至26家,縣域GDP結構性改善成效初現。
單看陜西內部變化并不是金融棒棒糖的風格,因此我們拿出經常“同屏”的四川作為比較對象。
總量上看:四川共有146個縣(市、區)算入縣域經濟范疇,2023年 GDP總和為3.04萬億元,占全省比重為 50.6%,縣均GDP為212億。比較來看陜西在總量和平均值都稍遜一籌。
千億“頂級強縣”數量上,陜西則保持領先,擁有神木、府谷兩個千億縣城,而四川至今仍沒有過GDP過千億縣(市、區);
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上,陜西上榜神木、府谷兩家,四川則有西昌市、仁壽縣、簡陽市三家上榜,且排名相對靠后。
中部支撐上,四川GDP在200億元—600億元區間縣域75個,陜西則僅有22個。
綜合數據來看,兩省縣域的特點亦非常明確,陜西縣域經濟呈現“頭部強、整體弱”的特點,依賴資源型經濟打造出高能級縣城;四川則以“總量大、分布廣”見長,但缺乏頂級強縣引領。
02
一縣一策:“不以GDP論英雄”
陜西縣域經濟發展的另一關鍵節點,必須提及的就是2023年發布的《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辦法(試行)》。
盡管未能獲取文件的全文,但綜合相關文件我們可以大致繪制出文件的輪廓,其核心思想便是依照“縣域三分類”差異化設置考核指標,加大增量、增速指標權重,引導縣域經濟質效雙升,按此細分下來陜西縣域共分為產業功能縣45個、農產品主產縣26個、生態功能縣12個。
網上公布的子長市(產業功能縣)分解考核標準的文件中,我們看到具體的評分細則:大項考核共4項:經濟實力(權重48%)、增長潛力(22%)、富裕程度(24%)、綠色水平(6%)。
再往下細分的話包括8個指標以及21個小項內容,除去GDP增速外還包括縣域產業園區建設、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升水平、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等內容。
我們找來了2016年印發的《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辦法》,與2023年的評分細則進行對比。新版考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精簡考核評價體系,具體條目從33項縮減至21條;二是更加注重科技創新以及民營經濟的發展,考核要點更加切合陜西經濟實際。
新舊對比之下,考核變化非常明顯。
2004年以來陜西每年都會公布“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的名單,主要為表彰發展快、效益好、實力強的“領頭羊”縣(市、區)。我們將近些年政府表彰的“十強縣”名單同“GDP前十強”的名單進行對比,可以很明顯地察覺到,評價標準不再以GDP貢獻強弱為標準。
2017年-2021年間,兩個名單間的重合度還是非常高的,不過也有一些縣域依靠綜合評價上榜十強:例如2017年的岐山、南鄭,2019年的吳起、2021年的鳳縣。
但在新版考核落地后,政府端表彰的企業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包括蒲城、勉縣、周至、寧強、甘泉縣都上榜“突出貢獻十強”,“發展潛力縣”中則基本與GDP強弱沒有直接聯系。
伴隨“考核指揮棒”變化的還有獎勵體系,陜西同步為新版考核配套了對應的獎勵體系:
例如對綜合評價排序前10-15個縣(市、區),分別給予5000萬元獎增資金支持;例如對特色縣域、具有培育潛力、生態環境貢獻突出但GDP靠后的縣域,共選取10個縣(市、區)分別給予1000-2000萬元扶持資金,市級按1:1給予配套資金支持,連續支持2~3年。
03
縣域活力:特色產業
圍繞陜西縣域經濟研究,除去神木、府谷“千億縣”的突破以及縣均GDP突破200億的經濟數據上的突破令人振奮外,我們認為更大的驚喜是“一縣一策”下陜西多個區縣已經形成區域特色產業,他們正在超越資源稟賦的束縛,帶來新的增長奇跡。
以紡織大縣的乾縣為例,敏銳地抓住“漢服熱”將漢服產業落地本土。目前乾縣的漢服已經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向上可以進行面料生產,向下可以提供銷售、租賃等配套服務領域,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閉環。僅雅爾艾實業一條產線,產量即達50多萬件。
此外乾縣的政府工作報告還顯示,近些年期間不斷有裝備制造、食品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產業項目落地。受此帶動,去年乾縣GDP首次突破200億,達到207.78億元,增速6.6%,高于咸陽整體增速,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92.1億元,增速20.5%,排名全市第2。
以漢中小縣佛坪為例,過去我們對其的印象是人口小縣,只有個位數的出租車。但憑借自身資源稟賦吸引來拼多多、攜程等大廠在此布局。山茱萸干果每100克50元至55元的售價,以及攜程農莊1094元/晚的價格,讓人看到文旅和農業市場潛力。(詳見)
再如三原縣,憑借貼近西安的優勢,不僅成為西安“食品保供基地”,還順利承接縣的產業轉移,還先后引入洋宜浩、杰特、中晟等15戶為陜汽、比亞迪、吉利配套企業,年產值達6.48億。(詳見)
行文至此,看到縣均GDP突破200億的積極變化,上千條統計數據已經證明陜西縣域經濟進入了“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我們也愈發意識到2021年“一縣一策”以及考核指揮棒轉向,正是這場深刻變革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