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是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企業贏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制高點。有效評估和測算未來產業的市場規模能夠為產業發展、科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是優化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支撐。研究從技術類型(替代型、顛覆型、改造提升型)和產業類型(消費型、出口導向型、中間投入型)兩個維度出發,構建了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的 3×3矩陣,并針對 9個類別分別細化了評估測算指標的構建思路,為進一步全面量化評估不同“技術—產業耦合組態”的市場潛力、戰略價值和政策適配性提供了方向借鑒。研究為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地精準化制定科技和產業政策提供了數據支撐與決策參考,也為以企業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創新培育主體優化發展戰略、科學管控風險提供了可選工具。
0 引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強調“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重大部署。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地緣政治持續緊張等多重復雜因素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科技、產業、金融、商貿、制度等全方位競爭的角力焦點。
把握未來產業演化機制,有效評估和測算未來產業的市場規模,對于政府制定政策和企業制定戰略決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政府視角出發,準確把握未來產業的市場潛力和增長趨勢,有助于主管部門科學制定科技和產業政策,因地制宜規劃布局,精準配置資源,整合力量高效培育未來產業,避免政策重疊矛盾、資源投入分散、產業重復建設等問題。從企業視角出發,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企業由技術創新主體升級為技術創新主導者;而科學準確的市場規模評估測算是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成功主導未來產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關鍵前提。在投資決策方面,企業若低估未來產業的市場規模,可能會錯失重大歷史窗口期而提前步入衰退期;若高估市場規模,則可能導致過度投資或資源錯配,帶來投資失敗的重大風險。在產品研發方面,正確把握市場規律能夠幫助企業確定產品的定位和目標客戶群體,制定合適的營銷策略,提高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銷售量。在生產經營方面,準確研判市場變化趨勢和競爭態勢有助于企業超前調整生產規模以及優化供應鏈管理和成本控制,幫助企業贏得持續競爭優勢。
綜上,構建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既能為各級政府因地制宜精準化制定科技和產業政策提供數據支撐與決策參考,又能為以企業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創新培育主體優化發展戰略、科學管控風險提供可選工具。
1 研究綜述
總體上,產業規模可以通過直接核算、間接比率測算等方法進行評估,且各有其適用場景與局限性。直接核算采用類似于 GDP 的核算思路:一是生產法,主要從生產視角出發,通過核算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來衡量產業規模,適用于具備詳細財務資料的經濟活動;二是收入法,主要從收入視角出發,將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相加,以此核算生產活動的最終規模。當財務統計資料不健全時,間接比率測算方法則更加適用,主要包括增加值率法、增加值乘子法和比例推算法等。一是增加值率法,先分析行業特征以測算增加值率,再結合總產出計算增加值;二是增加值乘子法,通過構建增加值與最終需求間的關聯比例關系進行核算;三是比例推算法,通過測算目標行業增加值在相關行業增加值中的占比來確定其規模,適用于易從主體行業中剝離的部分行業。
此外,增長核算框架法以 KLEMS增長核算賬戶框架為理論基礎,認為產業總產出由資本(K)、勞動(L)、能源(E)、物質生產部門中間投入(M)、服務生產部門中間投入(S)等要素共同決定;通過尋找合適的生產函數形式進行樣本數據回歸,衡量技術進步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進而測度行業規模。投入產出法通過將現有投入產出表轉化為研究領域的投入產出表,研究各經濟部門間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以此確定產業規模。
雖然產業規模的評估測算方法已經較為豐富,但是對于未來產業這一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新興領域而言,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生產法與收入法依賴詳盡的統計資料;比例推算法要求新興行業能從傳統行業中剝離;增長核算框架法需要滿足嚴格假設,且測算結果受生產函數選擇的影響較大;投入產出法需要建立現有經濟部門與目標行業部門間的關系。此外,未來產業具有多類型、多發展路徑等特征,而傳統的評估測算方法多聚焦單一技術或產業,難以對不同技術類型和產業類型的耦合關系以及交叉影響展開系統分析。特別是在不同算法和模型會導致評估結果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如何針對不同“技術—產業耦合組態”選擇合適的算法和模型,以及如何對模型進行驗證和優化,是亟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2 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矩陣
針對現有研究缺口,參考未來產業的類型特征、發展路徑、演化機制以及經典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并考慮數據可得性,研究構建了包括技術類型、產業類型兩個維度共 9 類(3×3)“技術—產業耦合組態”的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矩陣(見表1),旨在為未來產業政策制定、區域規劃布局以及企業戰略優化和資源高效配置提供框架清晰、實操性強的定量分析工具。
2.1 矩陣縱軸
矩陣縱軸是按照技術類型進行劃分的,主要包括替代型、顛覆型、改造提升型三大類。①替代型技術是指通過成本或政策優勢,實現對原有產品或路徑漸進替代的技術;②顛覆型技術是指能夠改變現有產業格局、重塑市場或催生新市場,擺脫現有路徑依賴的技術;③改造提升型技術是指能夠提升現有生產效率、降低系統性交易成本的技術。
2.2 矩陣橫軸
矩陣橫軸是按照產業類型進行劃分的,主要包括消費型、出口導向型、中間投入型三大類。①消費型產業是指滿足國內居民日常消費需求,具有價格敏感性和規模效應的產業;②出口導向型產業是指依賴全球市場競爭力,是國家外向型經濟結構重要支撐的產業;③中間投入型產業是指作為其他產業的“輸入”,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居于關鍵樞紐地位的產業。
3 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以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矩陣為框架,進一步從 9 類“技術—產業耦合組態”出發,逐一構建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指標體系。
3.1 替代型技術×消費型產業
替代型技術在消費型產業中的推廣通常依賴兩大因素。①政策推動強度(政策補貼)。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或標準制定等措施,推動新技術在消費市場中的替代和普及。②市場價格敏感度(需求彈性)。消費型產業通常對價格較為敏感,產品價格的降低通常會顯著促進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和市場份額的擴大。
在該組態類型下,基于上述兩個因素構建指標體系(見表2),測算在政策推動及市場價格敏感的條件下,替代型技術對原有市場的滲透效果以及使其規模擴張的綜合效果。
測算方法可以采用經濟學領域中常用的彈性分析法(政策強度與價格彈性相結合),具體如式(1)所示。
式(1)中:基準市場規模代表當前技術/產業的現有市場總量;政策推動強度代表政府補貼金額占單位產品價格的比例;價格敏感度代表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反映產品價格變化 1% 所帶來的需求變化百分比。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3。
3.2 替代型技術×出口導向型產業
在出口導向型產業中,替代型技術的關鍵作用體現在通過國產技術(產品)對關鍵進口技術(產品)的有效替代,從而提升產業的技術自主化水平。隨著技術自主率的不斷提高,產業對外依賴度降低,不僅增強了在全球市場中的出口競爭力,也有助于構建更加穩健、更具抗風險能力的出口體系。其主要理論依據包括:①顯性比較優勢理論提出,可通過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來衡量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②國際貿易理論中的需求彈性和競爭力提升機制理論指出,可通過出口市場份額變化率與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等指標,分析全球市場需求變化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在該組態類型下,基于進口替代率和全球市場份額兩個因素構建指標體系(見表4),通過測度國產技術(產品)替代關鍵進口技術(產品)所帶來的比較優勢以及全球市場競爭力的變化,衡量替代型技術對出口導向型產業的影響。
評估方法可以考慮基于比較優勢指數變化與進口替代比例,形成出口競爭力的量化指標,具體如式(2)所示。
式(2)中:國內技術自主率代表產業采用國產技術(產品)占全部技術(產品)的比重;進口替代率代表采用國產技術后進口額下降比例;全球市場份額代表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出口份額(體現產業的全球競爭地位)。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5。
3.3 替代型技術×中間投入型產業
在中間投入型產業中,替代型技術主要通過對關鍵中間產品或原材料的國產化替代,降低產業鏈整體成本,減少對外依賴,增強供應鏈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其評估指標主要包含兩個:①成本替代優勢(國產替代成本優勢),反映國產技術(產品)相較于進口技術(產品)的成本競爭力水平;②供應鏈安全性增強程度(供應鏈風險降低程度),是指國產技術替代進口技術所帶來的供應鏈風險降低程度,具體指標如關鍵供應商數量、供應鏈風險指數等。
在該組態類型下,可重點考慮量化產業鏈國產替代技術的滲透程度(見表6),可采用 Logistic擴散模型進行測度,具體如式(3)所示。
式(3)中:C0代表進口產品單位成本;Cs代表國產替代產品單位成本;k為擴散速率常數,反映企業決策對成本變化的敏感程度,通常根據行業經驗設定。詳見表6。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7。
3.4 顛覆型技術×消費型產業
在消費型產業中,顛覆型技術通常通過創造全新市場、改變用戶習慣實現快速增長。其市場滲透通常呈現“S”形增長特征,一般采用 Logistic擴散模型來測度。其測算指標主要包括兩個:①市場滲透速度,受技術成熟度與用戶接受程度影響;②潛在市場規模(K值),由技術產品的應用場景與消費需求確定。
在該組態類型下,可考慮直接測算產業規模,具體如式(4)所示(詳見表8)。
式(4)中:K代表潛在最大市場規模;r代表市場滲透速度;t 代表預測年份;t0 代表滲透率達到50%的臨界時間點。詳見表8。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9。
3.5 顛覆型技術×出口導向型產業
在出口導向型產業中,顛覆型技術主要通過促進產業升級,顯著提高全球價值鏈地位,即通過提高國內產業附加值實現出口產品溢價。其測算指標主要包括兩個:國內增加值提升率與區域貿易政策覆蓋率。
在該組態類型下,可重點關注出口溢價,具體如式(5)所示。
指標定義詳見表10。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11。
3.6 顛覆型技術×中間投入型產業
顛覆型技術通過對產業鏈拓撲結構的重構,顯著改變中間投入型產業的節點連接方式與效率。其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兩個:產業鏈節點權重與技術適配度。
在該組態類型下,可重點關注產業鏈重構指數,具體如式(6)所示。
指標定義詳見表12。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13。
3.7 改造提升型技術×消費型產業
改造提升型技術應用于消費型產業時,其核心機制是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效率與生產效率(如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客服、自動包裝技術),降低企業成本,并最終傳導至消費端,實現產品價格下降,從而促進消費者需求增加。該測算方法的經濟學基礎主要包括:①價格傳導效應,是指生產端企業成本降低向消費端產品價格降低的傳遞;②需求價格彈性理論,探討消費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
基于價格傳導效應與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在該組態類型下可考慮測算消費需求增長率,具體如式(7)所示。
式(7)中:成本節約傳導率代表生產端企業成本下降傳導至消費端價格下降的比例;消費需求價格彈性代表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敏感程度,即價格變化 1% 時需求變化的百分比。詳見表14。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15。
3.8 改造提升型技術×出口導向型產業
在出口導向型產業中,改造提升型技術主要通過降低出口產品的綜合成本(如物流成本、關稅成本、通關耗時成本),來提升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具體而言,通過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和企業盈利能力,從而增強出口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該測算方法的理論基礎包括:①成本競爭力理論,探討如何通過降低出口成本直接提高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②貿易便利化理論,探討如何通過提高跨境物流和通關效率,降低出口總成本。
在該組態類型下,可重點評估出口成本降低與出口競爭力提升之間的關系,具體如式(8)所示。
式(8)中:出口產品單價變化率代表出口產品單位價格相較效率提升之前的變化比例;出口運輸成本變化率代表國際物流運輸成本相較效率提升之前的變化比例;通關效率指數變化率代表出口產品通關耗時成本或效率的變化比例。詳見表16。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17。
3.9 改造提升型技術×中間投入型產業
改造提升型技術在中間投入型產業中的核心作用體現為,通過提高生產環節的單位投入產出效率(如采用工業機器人、MES智能制造系統、機器視覺檢測技術等),從而實現產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降低產業鏈成本,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能力和盈利能力。該測算方法的理論基礎包括:①生產函數理論,探討效率提升如何直接影響單位投入與產出的關系;②價值鏈理論,探討產業鏈如何加強上下游各環節協同,提升整體效率、價值創造水平與產業競爭力。
在該組態類型下,可重點評估單位產出效率提升與產業鏈整體效益變化之間的關系,具體如式(9)所示。
式(9)中:單位產出效率提升比代表單位投入產出變化的比例;自動化水平提升率代表生產自動化程度(工業機器人密度)提升的比例;行業利潤提升比代表產業利潤水平相較改造提升型技術應用之前的變化率。詳見表18。
數據可得性分析詳見表19。
4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基于技術類型(替代型、顛覆型、改造提升型)和產業類型(消費型、出口導向型、中間投入型)的二維分析框架,構建了“技術類型×產業類型”的3×3矩陣框架,較為系統地提出了關于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方法的構建思路。
研究對技術類型與產業類型進行了交叉耦合分析,闡述了不同“技術—產業耦合組態”的差異化發展規律。針對每類組態的發展規律,提出了適配的評估測算指標及計算公式,具體包括市場規模變化、出口競爭力指數、替代滲透率、產業規模預測、出口溢價、產業鏈重構指數、消費需求增長率、出口競爭力提升指數及生產效率提升指數等。這些指標全面覆蓋了市場需求變化、技術成熟度、成本效應、產業鏈結構變化、出口競爭力提升及利潤增長等多個關鍵維度,突破了傳統單一維度的評估范式,為進一步全面量化評估不同“技術—產業耦合組態”的市場潛力、戰略價值和政策適配性等提供了方向借鑒,也為各級政府因地制宜精準化制定科技和產業政策提供了數據支撐與決策參考,并為以企業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創新培育主體優化發展戰略、科學管控風險提供了可選工具。
受限于篇幅及公開渠道數據的可得性等因素,研究僅提出了未來產業市場規模評估測算方法的構建思路而非成熟方案,后續還應進一步結合新能源、量子計算等代表性未來產業,對評估測算方法構建思路的合理性進行驗證。此外,當前以靜態模型為主的評估測算方法難以捕捉未來技術迭代加速(如 AI 大模型的年迭代率較高)與市場突變(如地緣政治導致的供應鏈重組)的交互影響效應,后續還應進一步開展未來產業市場規模動態評估方法構建研究,以提升方法的適應性、協同性和可持續性。
本文來源于《創新科技》2025年第4期。陳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可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朱子欽,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宋琪,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高級工程師。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